|
|
|
石油渴求与结构节能潜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11:33 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国家在几十年内才会积累的能源问题,中国几年内就特别明显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前所长周凤起说,“近几年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面对需求,在能源发展战略上,中国将能源多样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记者◎吴琪 1993年——所有人在谈论中国石油的需求量时,它都成为一个历史的“拐点”。 这一年中国石油进口首次大于出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于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4%的现状来说,回顾并不遥远的十几年前,能源专家都难以相信变化的节奏之快。中国曾经实现过石油的自给自足,然而石油产量缓慢提升与消费激增构成矛盾。“其他国家在几十年内才会积累的能源问题,中国几年内就特别明显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前所长周凤起说,“近几年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是绝大多数人当时没有预料到的。GDP的现实增长太快了。” 1993年,中国石油消费对国外的依存度由上年-6%转为6.6%,数字转变相当惊人。这一年国内石油消费量为1.49亿吨,其中成品油消费量7600多万吨,占石油消费总量的51%。中石化公司高级工程师杨浔英回顾1984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的总体发展,1991~2000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7.1%,2001~2005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7.2%。在全球新增的石油需求中,1/3的增量来自中国。 杨浔英将“年度石油消费”定义为“国内原油消费+石油产品净进口-年度库存增量”。对于自然资源“丰煤少油”的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使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强。由于国产原油资源增长有限,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呈现出以4~5年为周期的增长规律。周凤起说,“通俗地讲,中国的石油生产难以持续增长了,需求却倍数增加”。 虽然1993年是中国石油净进口的转折点,随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直线上升,但是能源需求的井喷在当时并未显现。2000年前,中国在控制能源消耗上是“颇有成就的,不仅在发展中国家罕见,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很低”。根据“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小组”公开的《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2000年前的中国“实现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成就”。报告的执笔人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向记者提到,1980年至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在低能耗的20年中,专家们认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为节能做了70%的贡献。最直接例子是,比如冶金业比重下降,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比重上升,低能耗而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加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向记者分析到,矛盾显现始于2000年,能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处于能源比较紧张的状况,所以我们开放了很多政策,比如像煤炭业,发展乡镇煤矿,使煤炭业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同时在引进外资方面,以前这些行业都是国家资本,后来引进国际资本。在石油领域,也是逐渐开放,组建了海洋石油公司,同时对石油工业进行了几次改组,资本逐步多样化。”到了20世纪末,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能源市场出现了缓和。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一步步入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在2000年“便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煤炭储量在中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占70%的份额,如今中国的煤炭消费已占全球煤炭消费的27.7%。这种结构并不让人乐观,“我国是一个多数资源禀赋占有水平不高的国家,优质能源供应紧张。从发达国家的趋势看,能源消费需要逐步摆脱多煤炭的依赖。中国的煤炭消费已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40个百分点以上”。 石油消费的分布中,工业部门和运输部门占了大部分,在2005年的石油消费中,工业部门和交通部门分别占到40.8%和40%。尤其是汽油,几乎全部用于交通。而在工业部门,燃料油和重柴油的消耗比例也非常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首席研究员兼市场研究部主任刘明给出的数据是,2005年中国车用石油消费量为1.06亿吨,“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总规模超过日本,达到720万辆,位居世界第二。到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000万~1100万辆。2020年前后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目前不会采取减少汽车保有量的措施,只能通过提高单车燃油效率,改变车型结构,缩短行驶里程等方法节油,但是车用石油消耗量依然会大幅增加。” 关于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中国政府预测在2020年控制在4.5亿吨到5亿吨的范围内,与现在的消费量相比,只有再增长1亿多吨的余地。国际能源机构认为,这个数据比较保守,他们估计中国到2020年的石油需求将达到6亿吨左右。韩文科认为,“政府的一些数据偏保守,国际上估计有一点扩大,我认为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大约增长到5.5亿吨。但事实是,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能源增长的空间还非常大”。 2002年被看做是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时间点,韩文科分析说:“为什么从2002年开始中国单位GDP能耗又增加了呢?并不是产业技术在退步,而是在结构上,重工业发展过快抵消了技术进步的贡献,这样导致了单位GDP能耗总水平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向记者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2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是因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带动增长。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轻工和纺织,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主导产业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新一代的家电产业和房地产等等。2002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先导产业拉动了一大批中间投资性质的企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等”。 能源需求的紧迫性在新的产业结构中更为显现。刘世锦说,这一轮经济增长中,起带动作用的“一个是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还有就是港口、铁路、公路,当然也包括航空运输行业的发展。实际是两方面,一个是能源,一个是运输”。 汽车和房地产作为龙头,“现在拉动幅度最大的就是钢铁行业,最近两三年钢铁行业新增产量中有60%~70%用于房地产需求”。而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分析,“一个大国进入汽车消费阶段以后,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可以保持30年左右。住宅和城市基建快速增长20年是完全可能的,钢铁、有色金属这些中间投资品也被长期拉动了”。 “目前看,城镇人口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5倍,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300万农民进城,这带来了大量新增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要实现小康,韩文科说,“目前中国有7亿人口在农村,那么在2020年小康以后,要把大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快速发展,这个速度不可能放慢下来。在此期间,由于工业发展,由于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对能源的需求,仍然是一个非常旺盛的时期。” 如果将中国的人口规模做个比较,刘世锦说,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人口应该接近15亿,“相当于现在所有的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再加上世界上17个左右上中等收入的国家人口的总和”。因此一方面中国像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无法回避掉重工业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规模带来的问题又有着强烈的特殊性。 专家们由此关心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目前构成中国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资源状况以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是否能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等显得非常重要。对石油进口日渐依赖的中国,受到世界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影响日渐增大。据预测,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而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在冯飞看来,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而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国内油气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对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再加上中国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不足、缺乏石油安全应对体系等,这些都是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 刘世锦在能源问题上则相对乐观,他说:“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尚无由于能源和资源供给限制而使经济长期停滞的先例。相反,往往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的恰恰是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国内也是如此,如浙江省经济很活跃,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很强,浙江恰恰是资源很短缺的地方。”在他看来,价格变化刺激的技术进步将会突破能源供给瓶颈,“我主张让价格起作用,它能让人进行更多创新,也能刺激节俭,能源限制是可以解决的”。 刘世锦提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或物质浪费现象,“就因为没有价格等制约因素起作用”。另外企业将高耗能的产品比如电解铝、钢铁等大量出口,这是因为国内价格太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 面对记者关于“能源涨价会不会导致全面抬高物价、成本最终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疑问,刘世锦说,价格起作用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步伐不能太大,确实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中国意识到能源紧缺的严重性,选择的方式与国际上不一样。”韩文科分析说,中国在能源发展战略上,将能源多样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不断发展替代能源。另外中国交通运输处在一个发展时期,“中国在2000年左右发展了好多高速公路,现在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正在逐步降温,因为中国不希望自己的交通结构对石油的依赖像美国那么严重”。目前国家已经制订了一个强大的铁路发展规划,“城市交通体系怎样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也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思路”。-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