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年庐江书院未经审批装修被叫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01:30 信息时报
广州百年庐江书院未经审批装修被叫停(图)
比陈家祠历史还悠久的庐江书院,计划改成街道文化站,改建过程引起了街坊的忧虑

  “比陈家祠历史还悠久的‘庐江书院’要变成街道文化站了,现在正在施工,会不会破坏书院的古建筑格局?”日前,市民林先生紧急拨打时报热线电话,要求救救“庐江书院”。记者随即采访发现,这个涉及到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装修工程,竟然没有经过文化部门的审批。幸运的是,一名被邀前来指导的专家发现了问题,叫停了这个工程。而北京街办事处也已主动递交了材料到市文化局审批。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采访。

  昨日,记者来到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只见“何家祠道”门楼上挂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门楼后是一个住家居多、呈长方形的大民宅:中心为空置的正祠,两侧各一条狭长的过道,过道边如鸽子笼般布满同等规格的小房间,均是两层。院内空地新建了小亭子、假山等,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内部格局“面目全非”

  街坊告诉记者,正祠是被租用要做成街道文化站的地方,也是当初书院的核心建筑。工程被暂停了,“说是没有文化部门批准,工程不合法”。记者进入正祠内,看到正祠的外部轮廓、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但内部格局的确已经“面目全非”。

  正祠深三进,主体建筑有头门、中堂和后堂。从进大门起,就能发现一系列新“动作”:新装了两扇大木门,祠堂的门口、地板上堆放着水泥、木板、沙石等建筑材料。几个房间的墙壁重新粉刷过,青灰色墙面写着测量的数字。

  第二进和第三进被隔成了上下两层楼,水泥楼梯包了木板穿上“新外衣”。正祠内还加盖了阁楼、小房间,加砌了墙壁、加架了顶梁柱、楼梯等,顶梁柱被包扎或重新油漆过。原先两侧的卷廊被水泥墙隔成几个小房,靠墙壁新做了书架。地面新铺了红砖,原本的麻石块被红砖覆盖。

  祠堂内木雕和壁画破坏严重,第一进房梁上的木雕被混凝土紧紧地包裹着,露出来部分还覆盖着一层石灰,石额上方的“必得其寿”壁画只显露了一部分,其他的隐藏在白色石灰底下。房顶上的瓦片已大部分翻新,与铜褐色的房梁形成了的对比。只有原先厅堂上完整无缺的金钱形通花图案木拱披、房梁间泛着微微的金光的漆金木雕,尚能给人一丝身在古建筑的历史气息中。

  比陈家祠历史还悠久

  古书院“变身”要如此大兴土木吗?街坊纷纷表示不解,改动会破坏古书院的格局,“这可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么能改成这样”?

  街坊告诉记者,“‘庐江书院’”的历史比陈家祠还早呢”。据记载,该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道光、光绪间曾重修,是清代省内何氏家族子弟来广州赴考时的饮食起居之所、温习读书之地。书院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倒座、照壁、正祠,两侧有东西试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

  今年9月,街坊们突然发现,主祠内开始施工,而施工队的人员称,要把书院改成街道的文化站,提供给居民搞群众文化活动。

  “破坏并非

装修造成”

  北京街办事处办公室的赵宇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说,街道去年租用了正祠,计划改成文化站。书院改文化站是今年9月开始的,但上周暂停了。暂停是街道的主动行为,原因是“将一些材料送到市文化局去审批了,要补办有关手续”。

  “因为改动只是简单装修,并不象政府部门对文物建筑进行的修复、修缮”,赵宇华说,事先也不知道凡是动文物建筑,都要申报、审批,在确定装修方案后,就直接动工了。直到最近,一位专业人士——广东省博物馆原馆长看到后做了提醒“没经过文化部门审批,擅自改动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不合适”。这种情况下,街道第一时间将工程停了,随后准备了有关材料,补交到文化局。目前仍在审批中。

  据称,当初是向区房管局合理、合法租用了正祠,并将用作文化站,“是经过文化局批复同意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改的过程中,我们少走了一步程序”。

  将来可供居民开个展

  赵宇华说,按计划,文化站将被打造成一个有藏书、有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向居民开放的文化阵地,有别于其他比较现代的文化站,“是一个古书院特色的文化站”。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保留其历史风貌,又能体现书院的价值,发挥其作用。

  三进厅堂开阔,主要进行较大型的活动,其中一楼将开设讲堂,“和

百家讲坛一争高低”,二楼重点搞展览,“将来可以开居民的个人展览”。

  北京街办事处有关人员称:装修目的是恢复书院原貌

  赵宇华告诉记者,所看到的内部大的改动其实和改造文化站无关,“加二层、房间等都是正祠在文革中、用做幼儿园时进行的”。如原先两侧的长廊,被水泥墙隔成了幼儿园的几个小房,有的成为活动室。还有的更被改装成厕所;第二进和第三进被隔成了上下两层楼。北京街近期进行的只是以保护文物为出发点,对主祠做简单的装修。“重点是将以前改变格局的一些做法、多余的部分去掉,力争保持古书院的特色”。

  赵宇华说,因为装修按“将以前改变格局的多余做法去掉,力争保持古书院的特色”,改动反而将正祠内不少珍贵的文物,如石碑、木雕等“解放”了出来,显出其原貌。

  在第三进前东、西两廊内,各排列镶嵌了6方古碑,据说这些碑刻以前被封在厚厚的水泥墙体下,不为人知,其中东侧的6块石碑所在位置还一度是幼儿园的厕所。这次装修过程中,打掉了墙体,石碑由此得以“重见天日”。石碑有“庐江书院碑记”、“房份次序碑记”、“正座列祖牌位次序碑记”等,大部分字还清晰可见,记载了书院鼎建、重休的经过、由南宋至清代广东何氏家族世系,捐款人名单等。比较特别的是,其中一石碑上还刻了书院初建时的结构图,是书院最原始、真实的记载。

  赵宇华表示,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士到现场看过,并做了拓印。这些石碑将被保护起来,据称街道试想过在石碑外搞玻璃罩的做法,但听说该做法反而不利于石碑的保护,会导致湿气过重的现象而放弃了。改为设立隔离带,全裸露开放,供人们参观、欣赏。

  各方声音

  旧街坊:希望政府出资恢复原貌开放

  “我不希望书院变成文化站,最好是政府出资将其按原貌修复,像陈家祠一样开放让游客参观。”在庐江书院主祠,记者邂逅了从台湾回乡省亲的何礎南老先生。他告诉接着,听说“庐江书院”或变身“北京街文化站”后,特意到书院走走、看看。

  何老今年87岁高龄,1933年,才念小学的他就住在书院东侧的试舍中。据何老说,以前试舍均高两层,共43间。各间门上有石额,写着“新会房”、“恩平房”、“龙塘房”等等,分别归省内何氏各房使用。他当年住的叫“番禺房”,“那时经常放学后就跑到正祠这边玩,还取祠门前那口井的水用来洗澡”。何老介绍说,当时主祠的第三进还供有何氏列祖列宗的牌位,每年春分和秋分何氏家族人还会来拜祭祖宗,据说何应钦还曾到此祭祖过。

  何老无奈地说,近些年回广州曾四次探访书院,每次“面貌”都不同,“建筑原貌改变太多了,这么难得的一个书院,广州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起来?”

  文化局:要把对建筑物影响减到最小

  市文化局文物处刘晓明处长告诉记者,书院是1994年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而大多数对该建筑的破坏性举动都发生在这之前。近日街道就此问题专门到文化局沟通过,还看了幼儿园搬出后与目前装修到一定阶段的录像。经对比,感觉前后差别不大,这也说明,街道的“出发点是没问题的”,进行的装修工程“可以的”。但尽管只是简单装修,只要一动,“必然会对建筑物有破坏”。如果只是简单的增加、减少可移动的物品,如桌、椅等,这肯定没问题,但如果要动墙壁、挂物品等,则可能有一定破坏。

  刘晓明说,街道上交的审批材料中,有关方案不够专业,把握不够。目前我们处对装修方案中提出了意见,有些不合格的做法,要进一步完善,而且要求:装修过程要将对建筑物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成小珍 实习生 麦泽娜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龙成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