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国家
时间
背景
转移特点
英国
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由于纺织工业的革命以及世界市场的开辟,兴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农民成为脱离土地的自由人。同时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的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具有短距离、波浪式、海外转移的特征。
美国
19世纪2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的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美国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边产生边转移的自发过程,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和非农化基本同步的道路。
日本
20世纪初
地少人多、资源缺乏。
政府进行了有效干预,走出了一条跳跃式转移(即劳动力一开始就较多的流向第三产业部门)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道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立法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同时,建立各类工业区,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教育培训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了人力资本保证。
韩国
1960年代
人多地少,山地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少。
掀起了新农村运动,主要采取了集中型转移模式,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涌向大城市;从转移途径看,主要靠吸收国外贷款来增加就业机会。
巴西
1950年代
发展中国家。产业经济不发达。
巴西城市化的特点是大城市化,农村人口集中进入大都市。现在全国51%的人口居住在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贫富差别过大,贫困人口多数集中于城市。巴西城市贫民大部分住在贫民窟。
墨
西
哥
低速城市化阶段1900至1940年,高速城市化阶段1940至1990年
1910年墨西哥的革命,推动了人口的流 动。1940至1970年则是由工业化引发了移民潮。
墨西哥城市化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快,二是畸形。各级城市差异悬殊。第一大城市墨西哥城人口过度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