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17:59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杨东晓

  良渚古城的发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

  一则考古发掘的新闻使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再次轰动了海内外:一座南北长约1900米、东西宽约1700米的良渚 古城被发掘出来,出土的陶瓷碎片显示,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距今4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考古队队长刘斌告诉《新世纪周刊》,这处城墙的部分结构,浙江省考古队良渚工作站早 在2006年6月就已经发现,由于无法确定它的规模,所以直到通过钻探勘测出它的四条边才对外公布。目前,城墙东、西 、南、北各开挖出一个解剖沟,通过这些解剖结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墙内部的石块填充物和各不同地层中的乌黑、深黄、 浅黄以及接近灰白等各种泥土色泽。

  西墙解剖沟宽64米——这是城墙的宽度,想一想60米赛跑道的长度,就会感觉这道宽墙有些“一眼望不到边”, 即便是今天的柏油路面,也少有这么奢侈的规模。而良渚人已经建造了周长为6.6公里的“大城”,此时尼罗河畔也有着热 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那里的先民正在建造金字塔。

  处于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不再只是文明的曙光,它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时代。

  古城建造之谜

  解剖沟内的乱石被“镶嵌”在黏土层里,这种白色的石块从哪儿来?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黏土镶在地下5000多 年?

  “它们应该是从南边山上采来的,而不是北边,北边的山产黑石。”刘斌说。良渚人采石也有一绝,生活在5300 至4300多年前的良渚人没有机械,更没有开山的炸药和雷管,刘斌的同事、在良渚考古20年的赵晔介绍说,今天的人不 得不佩服良渚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放火烧山,再用此地的“特产”——四周泽国里的水泼到滚烫的山体上,于是山体表层崩 坍,良渚人再把这种大小均匀的石块用船载到城墙工地。船的遗踪虽然尚未发现,但是划船用的浆早已现形,因此人们有理由 相信,船只就是在水一方的良渚人的交通工具。

  良渚人采来了令他们满意的大石块,于是开始了类似于“围垦造田”的巨大工程。但是考古学家目前还不清楚良渚人 修建这座城池的理由,是为了抵御外侵还是其他原因。华东师范大学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束炯认为,这座用于阻断外 界河网的城在建成后,还会有相应的排水设施将城中原有的水排出。当然他们没有发电机抽水,至于用什么疏浚,还不得而知 。

  “中华第一城”

  良渚工作站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发掘这个院子内一座方圆30万平方米、看上去硕大无朋的熟土墩。

  “这里相当于良渚人的‘都城’,还有些地方相当于良渚人的乡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宁远这样解 释那座熟土墩。

  位于莫角山的土墩目前被认为是“王”的居住地。王生前的荣耀一直被维持到死后,象征王权、刻着图腾的玉琮说明 了墓葬主人的身份。赵晔在这块土墩子的红烧土上挖出过玉琮、陶片,甚至一种像酒具的器皿以及类似制酒时的沉滤器。那么 王只有一座优于平民的土堆还没有城吗?

  城墙作为莫角山熟土墩的同龄产物,揭晓了一个谜团,它也是萦绕在刘斌的团队以及所有良渚文化研究者心头多年的 一个疑问:王有没有城?王的城有多大?坐落在哪里?

  现在,城出现了。它的西北角有些残破,也许是因为那附近至今都有一条河的缘故,也许5000年前它被一串串河 曲环绕。

  城的西墙并非正南正北,中间一些缓慢的曲率说明当年河绕城而流,城依河而建。而解剖沟中城墙外测的黑色瘀泥明 显多于内侧,它们是由生活堆积物在漫长的岁月中蜕变而成。“生活堆积物是考古的术语,平时你们管它叫‘垃圾’。”王宁 远告诉《新世纪周刊》,你可以想象,城里的人站在城上往外面倒垃圾。

  “良渚文化没有消失”

  考古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良渚文化因为战争或洪水而消亡。

  新挖出的解剖沟里,不仅有大石头,还能找到有花纹的汉砖,这说明汉代时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人说良渚文 化消失了,这种表达并不科学。”刘斌说:“战国七雄时起码有七个中心,秦统一中国后,只有一个中心了,但七国文化并没 有消失。早期也是这样的。最后形成中华民族这样的格局,只是区块产生了变化,不能说文化消失了、国家被灭掉了。考古要 讲实据,战争或洪水的推测现在没有证据。从文化上讲,良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合在了中华文明之中。”

  “这项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 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刘斌说。

  良渚人的“幸福生活”

  -本刊记者/杨东晓

  良渚社会已有了文明的迹象

  赵晔在瓶窑镇良渚工作站吃了20年工作餐,12月3日中午,他端着一碗晶莹的大米饭,轻松地告诉记者:良渚人 就是吃大米的,他们已经能够分种粳米和籼米。另外,良渚人的副食也不错,他们有鱼吃,还吃螺丝、吃鲜美的蚌和贝,主副 食搭配伙食还不错。

  日常生活

  非但吃得不错,良渚人还有酒喝。在赵晔的讲述中,良渚人的生活听起来似乎令人愉快,他们会种不同口感和营养价 值的大米,可能会酿制米酒。另外,这一带水果丰盛,他们还可能会酿果酒。

  至于良渚人是在家喝酒还是在酒肆聚众而饮就不得而知了,唯一能够推测的是,他们的宗教活动需要借助酒力,“酒 使人产生迷幻的感觉,通过这种感觉巫师可以把良渚人带进祭神的最佳状态 ”。王宁远说。

  良渚人必须在较短的生命时间里完成各种使命,在当代人30多岁还在谈恋爱的年龄,良渚人已经传宗接代并走完一 生。他们的家庭一般只有两代人,等不及三世同堂。出土的墓葬还透露出他们的婚姻形态,他们不仅有了婚姻,甚至还过上了 一夫一妻的现代婚姻生活。

  良渚人被一些做DNA鉴定的学者认为是今天具有马来人种特征的广东和广西人的先人。但王宁远说这并非定论,由 于目前出土的遗骨并不多,所以这种检验的标本数量太少,还不足以被采信。良渚人的体征跟当代人差不多,只是略低些,男 人一般一米六左右。

  良渚玉器

  良渚人生活在一个气候温暖的年代,有着相当宽松的活动范围和自由空间。

  水中的一些作业,捕鱼、采菱(当时他们已发现菱角可以吃)可以通过他们的小船来完成。除了水中作业,他们还上 山围猎野猪。集体围猎的场面尽管惊险但猎获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惊险来源于良渚人没有长武器,石块和棍棒显得作用有限, 只适合近身杀伐,然而聪明的良渚人还是能够降服野猪。在良渚,还有驯养动物的遗迹。王宁远告诉《新世纪周刊》,在良渚 墓葬中就有野猪和狗的遗骨。

  良渚人还没有找到冶金的方法,虽然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米平原上已经有人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在良 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出土最多的是玉器,“这并不能说明良渚人的才智比别人差”,刘斌强调“良渚人找到了 玉,玉同样是矿藏,能从矿物中找到玉并能如此精雕细琢,就非常了不起。”良渚人必须找到另一种硬度大于玉的东西作为雕 琢工具。

  等级社会的生死差异

  会琢玉的良渚艺术家没有时间为自己栽种水稻、捕鱼、采集树上的酸枣,他的生活来源或者是交换,或者是一种类似 于“御用”的关系,社会职能分工已经出现。住在熟土墩上的王和贵族需要带了玉琮到另一个世界去说明身份,玉琮是他的“ 名片”;而没有钺,就无法表明他掌过军权。陪葬品显示着死者的神权、王权和军权,或者说明此人只是平民。普通人的墓葬 里只有黑陶这样的生活用品,从这些殉葬制度上可见良渚人活在一个等级礼制的社会里。王生前的熟土墩就是一个高等级礼制 建筑的基址,死后的墓葬显露出良渚社会已有了等级制度等文明的迹象。

  1000个良渚劳动力用了10年时间完成莫角山土墩,王居住在自己的乐土上。因为王的土地占有量大于普通良渚 人,所以王生前住在莫角山,死后葬在反山,两处相距几百米。普通良渚人没有这样阔绰的土地资源,所以死后只能葬在房屋 旁边。

  一个普通的良渚人生前的住房与王的差别也可以想像。王的土墩是铺一层黄土再铺一层沙土,夯实;再铺一层黄土压 一层沙土,再夯实,如此反复地用黄土和沙土叠压多次夯实而成。王的住房有柱有梁,否则他的土墩上不会留下这么规整的“ 柱坑”以证明这里曾是高等级的大木构建筑。普通良渚人建房简陋得多,当然也得用黏土先堆成土墩,墙体用寸径的木条排成 栅栏,再把拌有稻草的黄泥涂到墙上去,使其密不透风,屋顶就用茅草铺盖。

  室内用火烘干就行了,“你见过南方的鸭棚吗?它跟搭鸭棚的方法差不多。”王宁远用这样的设问结束他对良渚人房 屋的描述。

  4300年前的良渚气候开始变冷,人口也繁育到了该扩张活动半径的程度,身穿麻织物的良渚人开始向外探索。

  信奉神人兽面

  午饭后休息的时候,小施坐在工作队院子的草地上和一群同龄人玩扑克,他的祖父余杭镇人氏施昕更在1936年1 2月主持了良渚文化的首次发掘,此后,良渚这个美丽的名字引起考古界的重视。

  在施昕更早年的记忆中,家乡常有一些盗墓人盗玉和挖玉,这一记忆唤起了24岁的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施昕更的发 掘思路,他和他的同行在这里发现了黑陶和各种玉饰。

  一尊数十米高的玉琮状雕像无疑成了良渚镇上最显眼的标志,这尊在头上长有大眼睛的人面兽纹雕塑是良渚人的钟爱 ,同时也是他们唯一的神。良渚人不是多神论者,他们始终如一地信奉神人兽面,这一图案被发现于玉琮以及其他各种玉饰上 ,今天的良渚博物馆内,每一枚雕有神人兽面的玉器前都固定着一只放大镜,便于观众看清玉器上比中国工笔画上的云鬓还要 纤密细致的神人兽面图案。

  良渚人绘制图案,也有些简单的符号,但是没有文字。这些符号现在还是天书,在当时也没几个人能懂,它们不是文 字,只被由少数能通神的巫师所掌握。

  今天,神人兽面的图案在余杭区通往杭州市的公路上随处可见,路边被涂成绿色的金属护栏,每隔几米就有一个。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