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副教授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画画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0:59 现代快报
当我们试图去触摸70年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面容时,浮现在眼前的是堆积成山的死尸、被凌辱的妇女、挑在刺刀上的婴儿……然而,他们的形象抽象而模糊,分不清他或她究竟是谁。 一个个曾经有血有肉、鲜活的遇难者的形象,湮没在30万这个抽象的群体概念中。如何找回那些逝去的面孔?在编写《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一直在思索。 如果能还原遇难者的形象,那对于今人来说,无疑将是极大的震撼。然而,70年前的中国,能照得起相的人寥寥无几。遇难的大多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他们怎么可能有照片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曾面向社会征集过遇难者照片,但几年过去了,也只收集到二十多张照片,加上原有馆藏的,也只有几十张。这与三十万的死难者人数极不相称。 逝者的面容,记得清清楚楚 2007年的7月,暑假刚开始,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玉彪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朱成山找到他,请他为大屠杀遇难者画肖像,画的主要是孩子。他们来到这个世上还没多久,就被日军残暴的罪行带走了。 南京的夏天烈日如火,张玉彪跟着纪念馆工作人员燕龙溪,走访了30多位幸存者。每次画像之前,张玉彪要先进行采访,跟幸存者聊一聊,以期在情感上找到联系。然后再细细地询问,遇难的家人当时多大年龄,性格是怎样的,脸型是长是方,眼皮是单是双,眉毛什么样,鼻子什么样……一边在速写本上勾勒出大致模样,交给口述人看看哪儿不像,再一处一处进行修改。 采访并不容易,老人们都已八九十岁,很多人听力已欠佳,有的神志开始模糊,但一提到那些逝去的亲人的脸,他们都能清晰地向张玉彪描绘出。 二龙、阿三、小发、小来。在张玉彪的速写本上,有四张相连、容貌相似的孩童肖像,旁边分别标注着8岁、6岁、4岁、2岁。他们是幸存者常志强的弟弟,当时,常志强9岁,名字还叫戴大龙。大屠杀来临时,他与父母、姐姐和四个弟弟正走在逃亡的路上。疯狂的日本兵突然出现,瞬间杀害了他的父母和四个弟弟。母亲还没断气,不停地拽衣服,要给两岁的小弟弟喂奶。大龙哭着将几米外的小弟弟抱过来,小弟弟不懂,还爬上去吃奶,但是母亲的肺都被刺穿了,吸出来的都是血泡泡。母亲头一歪,不一会儿,小弟弟也没声音了…… 每天深夜,面对着白天记录的速写本,动笔画正稿的时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情景又浮现在张玉彪眼前,深深刺痛他的心。 逝去的面孔,在画笔下复活 “像,像,真像!这就是小发。我这么可爱的弟弟,被日本鬼子害死了。”躺在病床上的常志强捧着弟弟的画像,激动地点着头。 时隔70年,死去的亲人影像,突然从心底最深处,活灵活现跃于眼前,很多幸存者老泪纵横,拉着张玉彪连声说“谢谢”,“再过两年,我也去了,这世上谁还知道他们长什么样?” 张玉彪翻着采访时的速写本给记者看,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单纯的眼睛充满了童真,无辜地看着这个世界。 33张逝去的面孔,在画笔下复活。如今,这些画像的正本都已送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在新馆展出,但还有许多情感积蓄在体内越来越浓。张玉彪告诉记者,不久他将进行大屠杀题材的油画创作,将肖像无法表达出来的情绪渲染释放出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