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每个证据都是一座纪念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2:06 新京报

  ■ 社论

  70年前的今天,日军攻占南京,在长达6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遇难者达30万人。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成了刻在所有中国人心上永远的痛。

  南京大屠杀,不只是南京的记忆,也不只是中国人的记忆,而是全人类的记忆。然而,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曲曲折折,使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记忆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特征。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段历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1984年《南京事件之虚构》出版,我们才幡然悔悟自己对那个痛苦时代的记忆已经荒芜太久。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会因为谁的否认而消灭。20多年来,除了中国官方开始重视对这段历史的梳理,散落于中国民间及世界各地的记忆也被一点点聚拢,那个罪恶时代的“人骨拼图”正被渐渐拼出:近日,一大批侵华日军的官方文书、日本官兵日记和回忆录也在陆续披露。这些来自于日方的第一手的“赎罪”史料,无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最有力的证据。

  证据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历史,但是会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态度。为留住历史的记忆,悼念战争受难者,1979年,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犹太殉难者纪念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展示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同样,兴建于“万人坑”遗址之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一直代表着中国人民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高度。

  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遗忘自己的历史,更不能强迫他者遗忘。如伦理哲学家马格利特在《记忆的伦理》中所指出,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共同灾难,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

  每一个证据都是一座纪念碑。人们不会忘记,2006年10月,78岁高龄的雷桂英老人公布了自己鲜为人知的痛苦遭际,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南京慰安妇。老人说:一想到那些事,心里就发抖……我要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讲出来,心里就舒坦了……

  在苦难与阳光之间,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正在走向和解。然而,任何和解都应该以了解和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显然,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中。如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学者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在相关研究与整理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也已经回到了历史本身,不再是为了对抗,为了反击,而是“转换了视角”。这不再是出于对抗目的的研究,而是出于历史的研究,其所关注的是历史事件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

  令人欣慰的是,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到来之际,作为55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重要组成部分,8卷本《遇难同胞名录》日前也在南京出版。该名录一共收录了13000余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较为详尽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所、职业、被害时间、被害地点、被害方式、调查人、陈述人等。每位遇难者名单,均有史料或出处。

  记住苦难以及苦难中的每个人,是对死难者的历史报偿。后世的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记下《遇难同胞名录》里每一个已然陌生的名字,正是因为他们的一次次受难构成了集体记忆的所有细节与真实。

  一切苦难都有名字。铭记苦难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然而,历史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们。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这份沉重的记忆,回想起历史上所有不幸的种种波折,同样值得深思的是,为了避免我们的后代重复我们今日搜寻往日社会记忆的艰苦,每代人都应做好自己的记忆课。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