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评论:记住悲剧走出仇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8:5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3日电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悲情城市,当然少不了南京。因为侵华日军制造的那场二战史上骇人听闻的屠城,每年的12月13日都成了这个六朝古都的悲情顶点。今年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纪念日,吸引了更多人士重温这段惨痛历史。海内外华文媒体有关报道日趋升温,美国《侨报》就发表评论指出,尊重历史、反省战争是人类共同认识,当前中日双方都需要寻找新思维突破僵局。

  评论指出,又有锲而不舍的学者们从尘封档案中不断寻到屠杀“铁证”,全城乃至全国将拉响警钟,幸存者血泪控诉……各方的纪念场景依稀与去年相似,仍是义愤填膺的声讨占了主流,区别仅在于今年更震撼,如南京大屠杀新纪念馆开馆、新挖出遇难者遗骸。但这种历年反复强化道德立意,要求罪孽深重的战争发动者——日本向中国谢罪的努力,已经被日本极右势力一次次用否认历史的强硬举动(如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对抗、消解,今年恐怕也难有太大改观。

  评论说,毋庸讳言,南京屠城记忆已成为国殇。而日本的逃避和否认时不时会让中国人心头这道伤疤流血。显然,历史问题已成为中日关系死结。因此,此时中国单纯宣泄“毋忘国耻”无济于事,当前双方都需要寻找新思维突破僵局。

  评论称,事实上,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亚洲地缘政治,这使得它与日本的紧张关系具有了更深重的全球意义。眼下国际对涉及

南京大屠杀苦难的共鸣,就给了一个对中日双方均有利的摆脱历史负担的良机。谴责日本历史认识不到位,以往以中韩等亚洲国家为主,今年则正逐渐趋于形成一种世界民意:美国在
慰安妇
等问题上开始清算日本的老账,一群西方导演则以画面拯救这段被日本极力掩盖的历史。可见,尊重历史、反省战争是人类共同认识。

  评论说,尽管西方中立者的思维、语言不足以表达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仇恨,但世界多元关注“南京”,仍有助于借文化传播之力,促进西方社会对这段“亚洲纳粹屠杀”的认知。毕竟,西方社会对

二战种族屠杀的认知,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此前主要限于犹太人大屠杀。放诸世界,一个民族所遭遇的屈辱与苦难,其实不仅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人类。可以说,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也是对人类的犯罪。南京大屠杀的存在,铁证如山,纵使某些日本右翼拼命抵赖,也无法改变,反会激起世界上更多有良知者声援中国,深刻反思、同声谴责侵略战争、种族屠杀和恐怖威胁。

  评论表示,建立在全球性高度之上对南京大屠杀反思,中方会“得道多助”。当然,这就要求中方拿出超越感情的勇气,跳出苦难史、迫害史、控诉史的圈囿,不再与日方在有无、程度上纠缠这段历史,不再微言大义地高谈正义与非正义,而是将研究上升到更理性更科学的层面,学习纳粹屠杀犹太人史研究,记住悲剧而不是记住仇恨。毕竟,记住悲剧是为了不让它再发生。可如果记住仇恨,悲剧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

  评论说,国际社会对日本二战历史的关注,在日本右翼眼中是全球“反日浪潮”。殊不知,这也是日本走出历史的一个契机。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但今日处境迥异。德国是现今世界经济政治强国之一。它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被视为“欧洲的轴心”和“欧洲一体化的双火车头之一”,在欧洲和世界上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日本的经济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只能算政治小国,亚洲邻国对其角色依然深怀戒心。巨大落差的出现只是因为:德国愿意承认战争罪责,面对战争真相,国民从中汲取战争教训,才造就今天的强大。

  评论指出,当年,日本基于民族优越感及生存危机感发动战争,如今却不肯正视自己的过去,无疑意味着当初发动战争的理由仍然适用,其将来自然无法不让世界警觉!因而,历史认识问题才成了日本外交的“绊脚石”。

  评论说,其实,日本社会中愿意正确对待历史的人占多数,并有民调数据为证。如果日本能够抓住国际、国内出现的契机,对过去的战争暴行认真反省,正是改善日本国际形象的好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国际社会对日本二战历史的关注,是在帮助日本,而不是如日本右翼所说“丑化日本”。

  最后,评论指出,不管需要为历史悲剧负责的日本最终负未负责,但需要为自己的明天负责的中国,都应该行动起来,把握良机。毕竟,中日两国不是活在过去,而是活在现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