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带领重机走出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07:17 华龙网-重庆商报

  缴不起电费厂子停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许多传统国有企业一样,面对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曾经集无数光环于一身的重庆机床跌落于辉煌之巅,生命危在旦夕。

  1998年更是跌入谷底。5000多职工的工厂,账面上流动资金只有5万元。缴纳不起电费,厂里大部分机器停产。炎炎夏日,家属区电风扇转不了、水龙头不来水,人心惶惶……

  8月,35岁的廖绍华临危受命,担任重庆机床厂的厂长。“升迁”,他没有丝毫的喜悦。且不说眼前的困境,更大的压力,来自那些不信任的目光:

  “一个30多岁的小青年来当几千人的家,是不是过家家!”

  有些人甚至担心,他莫不是重机厂的“末代皇帝”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的这首诗最能概括廖绍华当时的坚毅。未来,他并没有胸有成竹,眼下,最要紧保品牌不倒、企业不垮、队伍不散。他整理好思路,开始了上任厂长后的第一件工作——解决电力,稳定人心。要维持厂子正常运转和家属区的生活用电,一个月需要五六十万元的电费。他开始跑电力公司、银行、上级,各方说情,表达决心,用人格担保信誉。有一次去银行,当同行的财务负责人将他介绍给银行相关人员时,对方正在埋头看一资料,连头也不抬起来。这样的委屈,他强压心底。功夫不负有心人,电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当机器转动时,廖绍华第一次觉得,机器的轰鸣声原是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一个比新中国历史还悠久的品牌,一个曾誉满行业的品牌,没有理由搞不好!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不停地问自己。经过一番调研,廖绍华找到了症结:重机厂离市场太远了!必须收复失地,开拓领域。

  挽救企业看重市场

  他亲自当起了推销员,开始跑市场,就从家门口开始。

  一个月后,廖绍华在璧山谈下一笔 40多万元的单子,更让他兴奋的是,用户可以付现金。廖绍华记得很清楚,那是1998年9月28日,从璧山一个信用社用几个麻袋把40多万现金装回厂。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员工终于欣喜万分,廖绍华心里信心满溢。

  善于思考和总结,他很快领悟到了市场中的一些玄理;始终谦逊和诚信,廖绍华逐渐与用户建立起了信任。

  1998年的冬季,廖绍华和他的销售团队获得了1000多万订单,占到重庆机床厂当时新增销售额的一半。那年,重机职工春节联欢晚会在工厂灯光球场上举行,廖绍华带领他的班子激情演绎了那首传唱不衰的歌曲——《爱拼才会赢》。他用铿锵的歌声向职工传递着讯息: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不会太远。

  “冷酷”改革温情管理

  廖绍华上任后,与外抓市场的同时进行的是内抓管理。

  当时,冗员、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不推行改革,企业走不出困境。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业,放活两翼,再造机制”的改革措施。其中,对富余人员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成了焦点。廖绍华说,自己管理企业这么多年,总结起来就是:激情、冷酷、责任心。而对于“冷酷”,他的体会很深刻。推行下岗分流,他和班子成员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一律不讲情面。自己的两个内弟、党委书记的女儿、副厂长的爱人都在名单之内。

  另外一件事情让他触动更深。300多名职工下岗后有情绪,把他和班子成员围在了会议室,从早上上班一直到下午。中途不准吃饭喝水,也不准上厕所。最后是保卫科的同事在职工中间硬挤了条路,他们才得以回家。他说,当时自己很理解职工的情绪。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更坚定他要把工厂搞好的决心。现在,企业发展壮大了,很多当年被下岗的职工又被返聘回来。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