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50万韩商在中国面临教育医疗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10:00 《小康》杂志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而这其中最多的是韩国人。其中近50万韩商和韩商家属成为绝对主力,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外商群体。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门槛不断提高,来华的韩商将面临新的机遇与选择。 采写、摄影/《小康》记者 张志 2007年11月8日《参考消息》援引韩联社的报道,称“依傍中国大陆,韩竞争力首超台”。该报道称,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亚洲四小龙当中韩国首度超过台湾,排名全球11位。欧洲驻台湾商会秘书长赫尔穆特·博尔特说:“10年前陷入外汇危机的韩国能够超越台湾,是因为韩国预知中国实力将大大增强,并踏上了中国这条大船。”有数据显示,自两国建交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6年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1300亿美元,相当于15年前的26倍。 韩国经济的“体外发动机” 2007年10月,在位于现代汽车大厦9层的中国韩国商会,记者采访了商会的常务副会长金钟宅先生。金钟宅的名片一面是中国韩国商会常务副会长,一面是大韩商工会议所(一个类似全国工商联的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金先生说自己在大韩商工会议所已经工作20年了,在中国工作也已经3年。对于近几年的中韩贸易历史,金先生已了如指掌。 他说,在1992年中韩建交之前,中韩已经开始商贸往来了。其中已经有小规模的个人投资来大陆了,一些大企业也在香港有代表机构,通过香港做对中国的贸易。 中韩正式建交后双方贸易迅速升温,特别是1995年以后中小企业瞬间增加,作进出口贸易的特别多,原因是韩国国内工人工资飞快上涨。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韩国对华投资呈现了递减趋势,直到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韩国企业又掀起了到中国投资的热潮。”金钟宅说,此时韩国企业投资重点也开始转向,更倾向于针对中国的内需市场。 目前,韩商拓展海外市场规模最大的目的地国是中国,而中国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也是韩国。 金钟宅告诉《小康》记者,当前在中国的韩国人大约有70万左右。其中留学生有15万,经商的韩国人近50万。目前在华的韩国投资企业有4.3万多家,预计到2007年底累计投资额将达到350亿美元左右。15年来韩商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辽宁、天津、山东、上海地区、广东等),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纺织、电子零部件等领域,其中中小企业特别多。大企业主要从事钢铁、化学、电子产品等。大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额占韩国对中国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金钟宅表示,大量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有力地刺激了韩国出口贸易,成了韩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力。2006年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1300亿美元。 2007年4月10日温家宝总理抵达首尔后,首先访问韩国SK集团,当时温总理还试用TD-SCDMA视频手机和在北京的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通了电话。这充分说明了总理对中韩贸易交流的肯定,也给到中国发展的韩国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位关心中韩关系的人士表示:“很多韩国企业现在都把工厂建在了中国,中国市场其实已经成了韩国经济的一个体外发动机。” 为什么脱颖而出的是韩商 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大市场,来此投资的外国企业多如牛毛,抢滩中国是几乎全世界各大企业的共识,但为什么脱颖而出的不是欧美和日本企业,而是韩商呢? 韩国《中国经济》新闻社社长朴丁镐说:“最重要的是两国之间的文化认同,中国人不排斥韩国人,双方可以在很好的基础上合作,空间很大。” 青岛丽可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郑晓权对《小康》说:“虽然我们外面是西服领带,但是内心我们都是孔孟之道。” 金钟宅说,中韩两国在地理上十分接近,从北京到首尔乘飞机只需要一小时四十分钟,而首尔到青岛更是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到了2008年更有从首尔直达北京的火车,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的。而文化上的相似性,更是欧美国家不具备的。 一些韩国商人已经把青岛、威海这样一些中国沿海城市看成是“邻居”。在此背景下,精明的韩国商人不仅把触角伸向高科技领域,美容美发、工艺品、餐饮等行业,也都能看到韩国商人忙碌的身影。 作为韩国环境部任命的高层公务员,韩国环境资源公社社长高在永认为中韩两国在环境及资源方面的政策交流合作及相关企业之间的空间很大。 在金钟宅看来,中韩两国老百姓两千多年来的密切交流,也给今天的频繁沟通做了铺垫,“我个人觉得,现在这种密切的交流至少要持续数十年以上。”金钟宅表示,这让韩商很容易如鱼得水,适应中国市场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快得多。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韩国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青岛丽可公司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钱来捐助弱势群体。韩国《中国经济》新闻社,更是拿出10多万美元,为中国有心脏病的儿童提供免费到韩国去做手术的机会。三星、LG等企业也都在中国多个大学设立了奖学金,与一些村庄缔结友好关系,一些公司每周都会为周围的孤儿院、养老院送食物。此外,韩商捐建希望小学、集体组织捡垃圾等报道都不时见诸报端。 “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事实证明,韩商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对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经济学者表示,这也是韩商与其他外资企业的一个不同点,而他们的这种行为不管是出于公关目的还是其他想法,客观上都提升了韩商在中国的整体形象。这为韩国企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育医疗成了影响投资的问题 虽然韩商在中国生活有很多便利条件,但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教育和医疗方面。 韩国人是极其看重教育的。韩国环境资源公社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洪智善先生说:“韩国面积占中国的1%,人口是中国的1/30,但GDP排在全世界第11位,靠的就是教育。在韩国父母很愿意为子女教育投资,个人收入的一半左右都要投资到子女的教育上,因为‘受教育水平决定孩子将来的竞争力’。” 而到了中国,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了长期在中国生活的韩商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据介绍,在北京的韩国小孩读中小学的学费少的一年要3万元人民币,贵的则七八万元,快赶上韩国的大学学费了。 与中国企业在海外喜欢单打独斗或者有时面和心不和相比,韩商在中国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中国韩国商会,这个成立于1993年的机构本部设在北京,还在中国其他36个地方设有地方商会。按常理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不归商会管的,但是因为教育重要,这也成了商会要考虑的问题。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来华投资的大问题。”金钟宅会长说,现在商会正在为争取在威海多修建一所针对韩商子弟的学校而一直在努力协调。 除了教育,医疗也是大问题。金钟宅说:“投资沿海大城市的企业家医疗教育问题还不大,但到了中西部,医疗教育就成了大问题。” 金会长说: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招商时政府许诺的优惠条件得不到兑现,特别是土地方面,开始的时候承诺说可以拿到土地使用证,但到了最后往往却拿不到。 金会长认为,地方招商心切,很多人在招商时没有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给韩企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机遇与危机同在 谈到未来,金会长说,未来投资增长率会变慢,但规模还会不断增加。特别是针对中国内需市场的投资。 明年奥运会后,韩国对华投资也会增加。再过5年,在华韩国人大概会超过100万人。 “但韩国企业在中国并不是一片光明”金钟宅强调说。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在税收以及对企业规模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成本等方面,中国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中国的投资成本不断上涨,与在中国的其他外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二、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韩国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 2007年,韩商面对一个新的拐点。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至此,外资企业独享税收优惠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这对韩商在中国的发展造成影响是必然的。有专家分析道,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小韩资企业遭淘汰其实是一个必然趋势,也符合中国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的客观现实。 在金钟宅看来,一般中国人印象中的韩商都是比较成功的,来华企业也大多是大型企业,而实际上,80%到中国投资的韩商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中小企业投资失败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金钟宅说,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创造不出利润,这些企业要么倒闭,要么就又回到了韩国。 一些大公司如三星等对此尚有承受的能力,不过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在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时可能就处于不利的状态。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在提高,一些在华韩国中小企业现在大都有转投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意向。 但金钟宅强调,有些加工贸易并不适合转移,由于原材料、运输费、搬迁费成本不小,很多企业还是留在了中国。而根据中西部的内需,来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数量也不少。面对政策的调整,很多在华韩商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感谢晓德为本文提供帮助)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