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江晓原谈诺贝尔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18:44 SMG《深度105》
江晓原
【主持人 李涛】非常道,非常人物,非常观点。再过几个小时,2007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颁奖典礼,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可能您已经知道了,这次的获奖名单上还是没有中国人。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呢,这个问题已经被问了很多年,媒体上也充满了“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之类的讨论。不过,有一个人却唱出了反调,他就是上海交大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在他看来,诺贝尔奖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斯德哥尔摩不去也罢。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有一些人觉得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那么长时间了,应该有诺贝尔奖了,特别是当你发现连什么匈牙利、巴基斯坦,那么小的国家他们都已经有人得过诺贝尔奖,我们到现在还没得到,连那些小国都有科学家得到了,那么我们当然就会心里会有一些不平衡,我们的心情是希望看到一个中国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这个所谓自己的当然是有定义的,为什么我们不把杨振宁、李政道算在那里呢?因为第一,他们不是在新中国之后才受的教育,第二他们是在美国做的工作,我们希望一个中国人自己培养的科学家,他又在中国做工作,然后这个工作获得,那么这才货真价实叫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说什么要内定的要让什么什么人去冲击诺贝尔奖,要给他什么什么条件等等。这种焦虑已经过分了,实际上国外的一些诺奖的得主被邀请到中国来,他们很多人都对中国人讲过,说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那么重。
【斯德哥尔摩不去也罢】
斯德哥尔摩不去也罢,如果仅就科学奖而言,(诺贝尔奖)最大的局限性是它的覆盖还是不完整。经常会有一些奖被人们说成了什么什么领域的诺贝尔奖,这就是因为诺贝尔奖没有覆盖这些领域。另外,语言的问题确实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方说中国的学者有很多成果是用中文发表的,这些东西不会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包括文学奖也有同样的情形,甚至更严重,在已经颁的奖里头我们不考虑政治那些事情,我们就只考虑在完全程序公正的情况下评出来的,你也可以看到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科学家,谁都知道他最大的贡献是相对论,可是他没有因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最后给了他一个奖是因为他的光电效应的发现,当然那个发现如果放在别人身上拿一个诺奖那是没问题的,也合理,但是放在他身上,因为他还有相对论,居然没有得过奖,这就显得有点荒谬,像这种情形就是虽然程序公正,也不能保证结果就是公正。
【得奖不是科学的目标】
斯德哥尔摩不去也罢,不要把你的工作目标设定为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很多机构包括一些领导,当然也有一些有关的热心的人,我觉得很多人都把这个事情看得过重了。病态了,那么他为什么要看得很重呢?每个人的原因都是各不相同的,比方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荣誉,一个运动员说我把我的目标设立要在奥运上得奖牌,这是合理的,但是一个科学家说把我的目标设立为要在斯德哥尔摩得一个奖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这两者是不能相比的。奥运会那是一个竞技活动,本来它就是以追求荣誉为目标的,科学研究的本意根本不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看,他得不得奖,获不获得什么什么荣誉,这个本来应该是不重要的,更不应该是他的目标.当一个人投身科学生涯之后,他把他的目标定为获得诺奖是荒谬的,这已经被诺奖获得者所批评过,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诺奖获得者都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获得的,所以你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需要自省】
之所以我们到现在一直得不到,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应该自省。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们教育中最大失败是我们扼杀学生的想像力,扼杀他的独创精神,其实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有想像力,都是有独创精神的,一个好的教育是鼓励这些精神的,我一直觉得在我孩子的中小学教育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似乎在和他们的老师进行着相反的东西,在争夺一些东西,这个学校里要扼杀她一些东西,我拼命想保护她,教育确实是有问题的,但是这种问题要解决也非常困难,我们实际上现在就是无可奈何,甚至很多老师都知道他教的是不对的,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是他不能抵制这个东西,大家都在无可奈何的状态中,谁也没办法改变它。
【科学拒绝急功近利】
过分重视诺贝尔奖本身就包含着一些不太正常的心理,我们迫切希望让国际上承认我们科学技术是发达的,那怎么样才能让人承认发达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得几个诺贝尔奖,这样人家就承认你发达了,真正从事科学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是不好的,包括现在在从事的急功近利行为的科学家,他们有很多都是被迫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科技管理者,包括科技管理的政策问题是非常多的,最近一两年我在媒体上持续地批评所谓的量化考核,这个量化考核是极其有害的,这种政策要是不改变的话,我认为我们只会离诺奖更远而不是更近。我们知道这种量化考核的结果造成的是学术泡沫,比如说在发表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奖励一万元这样的政策下,有一个人他一年就发表了128篇SCI论文,这完全变成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了。如果你激励出这样东西来,当然只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他都已经成为一个笑话了,所以我的态度就是说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太看重诺贝尔奖,从长远的看,当然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一定会得到的,但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
【主持人 李涛】江晓原的这一番话,其实总结下来就是五个字,“欲速则不达”。诺贝尔奖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你过于功利地去对待它,望眼欲穿,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就像现在以论文数量为标准的科研考核体制,本意当然是为了鼓励创新,可结果呢,可能就会造就出无数的论文专业户,就像江晓原说的,已经成为了笑谈。这几年,每到诺贝尔奖颁布的时候,最倒霉就是教育部门,因为每次关于诺贝尔奖的讨论,最终矛头都是指向他们。前不久,
复旦大学进行了一次有关诺贝尔奖的问卷调研。有61%的学生认为,国人无法问鼎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人才培养模式有问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输,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江晓原的观点基本上一致,都是教育惹的祸。
当然了,这种解释肯定有它合理的地方。但是,仔细想一想,我总觉得,但凡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不是因为受到别人的重视、培养,然后才有创造力的。你说爱因斯坦在研究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先是失业,后来又在专利局做小职员,那时候有谁重视过他,有谁培养过他?既没有科研基金,也没有被立为国家课题,可是爱因斯坦不也照样写出了狭义相对论的论文?要我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等着在别人给予重视的时候,那恐怕中国人真的是永远要与诺贝尔奖无缘了。
所以说,科技创新固然需要体制,但是体制体制,你看这个“体”字,还是以人为本,要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都不努力,那就是有了再好的科研体制,也是没用的。
编导:谷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