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玩具受中国儿童青睐冲击传统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08:20 环球网

  环球网环球时报讯 在世界各国,标着“中国制造”的儿童玩具以其低廉的价格赢取了各国父母青睐,成为儿童玩具箱中的“主流大军”;而在中国,各种各样的“洋玩具”却似乎更受到家长和儿童的宠爱。美国《商业周刊》14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小孩儿爱玩“洋品牌”玩具》的报道,称 “洋品牌”玩具除了质量让中国父母放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设计以及营销手段上更胜一筹。如果中国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玩的都是“洋玩具”,吃的是“洋快餐”,读的是“洋故事”,他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这是全球化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带来的必然冲击,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面对这样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关切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在文化创新上花些力气,充分发挥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资源。

  “洋品牌”成为中国孩子的“主流文化”

  14日美国《商业周刊》在其报道中称,“中国可能是全球制造工厂,但中国家庭在给自己的孩子们买玩具时,只要他们负担得起,他们都会选择国外品牌的玩具——即使那些玩具也是‘中国制造’”。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很多“洋品牌”都是中国制造,但“洋品牌被‘假定为’能够坚持更严格的制造标准”。

  文章还说,导致中国父母偏爱“洋品牌”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的玩具市场还处于‘幼年期’”。“洋品牌”虽然比国内品牌玩具贵40%-50%,但在设计上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它们的设计更好,不像国内品牌那样很快就让孩子厌倦了。”另外,“国外品牌的热销还得益于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将这些品牌与电视节目和电影捆绑在一起,像米老鼠和海绵宝宝……这种对国外品牌的偏爱在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新世界百货商场里体现地尤为明显。玩具货架上摆满了国外品牌的模型和遥控汽车,到处是丹麦乐高、美特公司的芭比还有日本高达品牌的变形金刚。”

  捍卫民族品牌应从文化软实力入手

  “洋玩具”受到中国孩子们的普遍喜爱,反映了全球化增进各民族、各种文化之间互相了解的作用,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看着变形金刚、玩着芭比娃娃、听着小熊维尼的故事长大的,从客观上讲“这些作品反映出文化上的人类共性和儿童天性,是应该被理解的,因为这是全人类文化的财富”。

  但是,这样的全球化也给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冲击。据记者了解,现在有不少家长都抱怨在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时比以往更难,孩子们似乎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失去了兴趣。“其实,中国的家长从来都没有忽视对孩子的传统教育培养,只是这种培养若不‘强制执行’,根本行不通。”一位家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这位家长就曾为自己4岁的女儿在周末报了唐诗班和书法班,但似乎她的孩子把这份苦心定义为“填鸭式教育”。

  针对这种现象,张颐武教授认为,“‘洋品牌’无疑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思想,势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冲击,这应当引起我们对现有教育方式的关切和反思。”

  张颐武认为,之所以迪斯尼等一些大公司的作品和围绕其延伸出来“洋品牌”玩具会打动青少年的心,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喜好的揣摩和把握做到了细致入微,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他还认为,“我们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在传播上缺乏文化创新,几千年提炼出来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张颐武教授以中美合拍的迪斯尼动画巨作《宝葫芦的秘密》为例,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虽然《宝葫芦的秘密》一书出版于1958年,“是个老故事”,“但经过中美双方的创新,它又焕发了青春,这种文化传播方式的再创新应该值得借鉴”。

  张颐武教授最后说,与“洋品牌”的竞争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现在是到了“考虑如何来应对全球化冲击的时候了”。(环球时报记者 张翀 李洁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