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诺贝尔周亲历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15:25 外滩画报

  如果你想感受诺贝尔周这个当地第一盛典的气氛,那么你注定要失望—几乎感觉不到:没有任何热烈庆祝的横幅或标记。

  文/ 洪立

  左侧三层楼厅(Second BalconyLeft),21 号门,1 排,2004 号座位。这张淡绿色入场券的上方,是金币形状的诺贝尔烫金头像,中间印着记者的姓名和身份,活动名称——2007 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地点(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时间(12 月10 日下午4 时15 分入场,4 时30 分开始)和座号。

  一票难求

  在身穿礼服、肩披蓝黄(瑞典国旗色)绶带的男女礼仪员的引导下,我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舞台左侧二层楼座的第一排看台。这是向外国记者提供的专座,总共只有12 个名额。

  其他同行基本已到齐:最里面(2001 号)是《纽约时报》的白头发医学记者,接下来是两个德国人:《物理学刊》男主编和《商报》女记者。我右边是《费加罗报》男记者,埃菲社男记者,《盐湖城新闻报》一位年长女士,道•琼斯通讯社男记者和美联社女记者,负责联系我们的瑞典外交部新闻文化司副司长玛丽•哈德,过道另一侧还有路透社,法新社和法国《世界报》记者。除三大通讯社外,德、法媒体拿到的名额最多,原因是今年的物理、化学奖有两位德国得主和一位法国得主;《盐湖城新闻报》则专程来报道医学奖得主之一、犹他州大学教授马里奥•卡佩基。记者是有幸获邀出席颁奖仪式的仅有的中国乃至非欧美记者。

  唯一的遗憾是,发放入场券时,哈德就反复强调:不能录音,不能照相;并记得携带身份证件。诺贝尔基金会还要求:一旦无法出席,应立即通知基金会并寄回入场券,“因为排队者众多”。

  每年12 月10 日举行的颁奖典礼,是“诺贝尔周”的最高潮—这一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祭日。6 个奖项中的5 个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只有和平奖在奥斯陆(诺贝尔遗嘱指定的,他去世时挪威尚未从瑞典独立出去)的市政厅颁发。

  今年,《外滩画报》记者见证了“诺贝尔周”的几乎全过程:从12 月5 日基金会举行的记者会,到6 日至9 日在卡罗琳医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学院举行的各奖项记者会和获奖者演讲,到10 日的颁奖典礼,包括需凭票入场、在瑞典学院举行的文学奖演讲,只是未申请参加颁奖后在市政厅举行的晚宴。11 日晚国王在王宫宴请获奖者,对记者一概谢绝。

  出席晚宴的着装要求是:男士打白领结、穿燕尾服,女士穿晚礼服;均须交1700 瑞典克朗费用;外国记者同样只有12 个名额。记者两边有三位男同行穿了燕尾服,估计都要去赴晚宴。

  冷中带热

  12 月初的斯德哥尔摩没有想象中的冷。户外温度在零度上下,但只需穿一件厚一点的大衣和一件绒衫加一件棉内衣大致就够了。记者有件高领毛衣、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根本没出过旅行箱,路上偶尔还能看见穿短袖的当地人。但淅淅沥沥的连绵小雨却有点烦人,它使得早上8 点多才黎明、下午3 点不到就黄昏的高纬度天空更显阴暗。

  站在这个号称世界最美丽首都之一的北欧名城街头,如果你想感受诺贝尔周这个当地第一盛典的气氛,那么你注定要失望——几乎感觉不到:没有任何“热烈庆祝”的横幅或标记,即使在演讲场次最多的斯德哥尔摩大学- 皇家科学院,也只竖了一块不起眼的瑞典语标志牌,害得记者和来自

乌克兰、德国的三个同行出地铁后冒雨找了半天,才找到科学院的会场。

  得知6 日上午获奖者将参观诺贝尔博物馆,记者赶过去先睹为快。现场一个媒体同行也没有,也无人围观,只有博物馆两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迎客,广场上另有两名和蔼的警察值勤,对记者拍照毫不干预。诺贝尔基金会也低调地设在国王

图书馆的马路斜对过,小小的门面,与两旁店家相安无事。

  获奖者在卡罗琳医学院和斯大礼堂举行讲座时,没有一场是座无虚席,不太大的礼堂都有点稀稀拉拉。在经济学演讲的最后,听众席居然空了四分之三。只有媒体报纸和电视作了一些诺奖相关报道,瑞典的帅哥美女们大多继续忙自己的事:赶路、骑车、遛狗、逛街。

  不过,瑞典人似乎并没有患“诺贝尔奖疲劳症”,提起诺奖都有点肃然起敬。记者回国途中在北京转机,偶然与一个在中国做生意的瑞典人闲聊,他对得主和典礼都津津乐道,正如他所说:“这是我们国家最有名气的活动。”

  颁奖大典

  相对斯市街头的冷淡,颁奖的庄重正式还没有开场,就让记者感受到了。“只有这件上衣合格,其他的都要换。衬衫、领带和深色西裤一样也不能少。”在发入场券时,哈德副司长上下打量记者的穿着,无情地打出她的评语。“可是我这趟来要跑不少路,不只是为了出席这一场仪式⋯⋯”“你可以找人借,或者去租礼服。”平时和气的她不由分说。

  记者能找的人只有旅馆老板拉尔斯。他的尺码至少比我大出一两号,而身材和我相近的亲友都不在市区。“我帮你查查服装租借网站。”在网上搜寻了一番,他叹了口气:“你还是去买吧——租的比买的还贵,光一件衬衫就要三四百块。出老城过桥往北就是王后路,两边有不少价钱实惠的服装店和鞋店,比如这家⋯⋯”于是,在仪式开场前一个小时内,记者将这条南北走向的步行街从“皇后大道西”扫荡到“皇后大道东”,一口气买齐了皮鞋、西裤、衬衫和领带,总共只花了800 瑞典克朗不到。虽然价钱便宜,穿上去效果还不错,拉尔斯老板和哈德副司长都说:挺精神!

  再次沿着王后路北上,快到国王路时向右转,音乐厅就到了。这时天已全黑,我头一次看到沿警戒线站立的围观人群。“我有门票。”记者告诉一位女警察,她立即放人:“请进。”

  开场前,记者进入主观众席拍了些照片,无意中拍到主席台上的嘉宾之一—李政道,今年是他与杨振宁共获物理学奖50 周年纪念。

  主席台上,讲坛的左边是8 张红色扶手椅—得主的座席,右边是两排共5 张蓝色金边交椅,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王后索菲娅、国王卡尔16 世•古斯塔夫、长公主兼王储维多莉娅(30岁)的位置,后排是公主玛德琳(28 岁)和王子卡尔•菲利普(25 岁)的座位;后面两边的弧行阶梯座位坐着皇家科学院和瑞典学院院士、基金会负责人等等,马悦然戏称这里为“企鹅山”。

  下午4 点半,仪式准时开始,在主席台上方皇家爱乐乐团优美的乐声中,国王一家先行就坐,全场再起立,迎接8 位得主入场。他们按物理、化学、医学和经济学奖的顺序就座,各奖项内再按姓氏字母顺序排位。

  奏完国歌,基金会和各评委会代表先后致词,最后都以一句“我现在请您站上前来,从国王陛下手中接过您的诺贝尔奖”结束。

  国王八次起身,从一名老者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和奖章礼盒,站在主席台前方中央的“N”字样上递给获奖者。整个仪式穿插着门德尔松、德彪西等名家的乐曲和女高音独唱,更显庄严神圣。记者注意到,王室一家全程一言未发。经济奖得主迈尔森曾试图跟国王说些什么,国王只是点头微笑,大概有王权不得干预学术的规矩。政要在这里也没有发言权,首相或斯市市长都没有上台说话。最后国王一家先退场,得主们留在台上接受众人的祝贺。

  瑞典人对诺奖的“外冷”是否伴以“内热”?不妨借用一句对民众对政治热情程度的观察:多数人都不再关心,其实才是正常状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