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红岩柿子 一树三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17:00 央视《致富经》
村民在晒柿饼 加工柿子叶 ,以每张3分的价格出售 央视《致富经》2007年12月19日播出:“红岩柿子 一树三卖”,以下为节目内容。 每年的深秋初冬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节,果农都会拉着柿子各处叫卖,希望把一年的辛苦早点变现。然而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个红岩村,这里的果农把摘下来的柿子都捂在手里迟迟不见出售,原来他们心里早就另有打算。 红岩村村民 朱天保:“如果价钱好了我们就卖鲜果,如果鲜果的价钱和柿饼的价钱差不多,我们就全部晒柿饼。大个的6元也有,5元也有。中饼3元4元,小饼2元多。统一卖的一般4元5元。” 几角钱一斤的新鲜的柿子在他们的手里摇身一变,就多赚了几倍的钱。红岩村的这条生财之道,那还得说全靠市场给逼出来的。 距离红岩村只有几公里的莲花镇交易市场,是恭城月柿最早的交易市场之一,每到月柿成熟的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云集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恭城月柿价格的晴雨表。几年前,红岩村的村民都是拉着柿子跑到这里叫卖,但因为品种单一,上市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就在2002年价格跌至了最低谷。 红岩村村干部 朱天佑:“当时那一年,市场价格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低到什么程度,就是两角钱一斤,一角钱一斤,都没人要。” 精明的商贩抓住村民急于出售的心理,迟迟不肯收购。眼看着柿子在树上熟透变软,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红岩村的党支部书记朱培明和村里的干部合计,县里的柑橘价格一直稳定,不如先到附近的柑橘园取取经。结果还真让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 朱培明:“他接待了游客到自己的果园去采果,就是自己在那里现卖,在地里现卖,从市场来说价格肯定是有一点变动。我们到市场去卖可能是一元钱,游客到这里亲自去摘果可能给1.5元或2元给你。” 原来人家的柑橘除了贩卖到市场,还另有出路,难怪几年来价格都一直平稳。回到村里朱培明和大伙商量,利用自然优势,搞个农家乐弄个休闲游,这样游客就能在娱乐中参与采摘形成自然消费。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 朱培明:“有客人来这里,他们可能亲自动手去摘,他肯定要和老百姓谈好这个价钱,这个价钱绝对不会比市场低。而且这对于我们搞农家乐有一种参与性。” 可想法毕竟只是一厢情愿,虽然依靠着万亩柿林,红岩村的休闲旅游搞得有声有色。可他们千算万算还是忘记了一点,柿子和柑橘有个本质的区别。 红岩村村干部 朱天佑:“因为我们的水果有它的特殊性,不是一摘下来就能吃。” 只能看不能吃,这让红岩村的休闲采摘大打折扣。虽然村民们都极力推销自家的柿子,可销售出的却是寥寥无几。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 朱培明:“像我们这里的农户每家每户都有几万斤果,每个游客摘一天果不就是摘几斤,一个人就是摘几斤或者十斤,最多就是这样了。基本上可以说对我们销量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树上的柿子扔了实在可惜,无奈之下村民只能都搬回家。为了防止柿子烂掉,红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搭起了架子,晒上了柿饼。 红岩村村民 朱正荣:“那年还不是烂的烂掉,剩下的都自己晒,到底多少我也不知道了,记不清了,可能一万两万斤有吧。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的。” 大量的柿饼被村民晾晒到村里的各个角落,没想到却一下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由于它易于携带很快就成为了红岩村的土特产。但毕竟游客购买的数量有限,村子里几十万斤的柿饼,没有因此改变滞销的命运。就在大家为农家乐感到失望的时候,几位游客的到来改变了柿子的命运。 2005年9月,几位韩国客人来到村里,他们并不像其他游客一头钻进果园,而是一味地品尝柿饼。可品尝之后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离开了。这一切让细心的朱培明感到蹊跷,几天后他主动跑到了县城,找到同行的中方代表,打听出这几位韩国游客本来看到商机准备收购柿饼出口,可条件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 韩国经销商中方代表 郑毅:“韩国人比较喜欢吃甜的,就是越甜越好,颜色是红亮的就是一片红亮的。不能出现偏黄或者淡黄的那种。” 达到韩国客商的要求,就必须改变柿饼的色泽,增加甜度。朱培明找遍了村里经验丰富的老人,寻求不同的制作工艺。最后还是王秀贞老人的一段往事给了他一个启发。 红岩村村民 王秀贞:“我们在那边晒柿饼,一会儿下雨了,就用大柜子,好大好大的柜子,里面放炭,扛着一筛一筛的放在里面烘干。” 新鲜的柿子放进缸里,倒进加了热的水,一天完全脱涩。那柿饼用火烘烤或许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大家都生起炭火,把一筛筛的柿饼搬运到了火旁,没想到第二天这批柿饼大出众人的意料。 红岩村村民 朱小满:“它本身有很多糖水在里面,规定要太阳晒,如果你一烘糖出来了,就变不了饼了。” 红岩村村民 朱天保:“我们做过试验,烤出来的都不行。烤干以后饼子是黑色的。” 这下好了,不但甜度问题没解决,模样和色泽上距离标准也越来越远。为了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朱培明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朱小满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 红岩村村民 朱小满:“一般过了霜降以后,这果子上糖,上糖以后做起来的饼比较好一点。没有上糖一般是不行的,它达不到要求。” 霜降之后的柿子逐渐完全成熟,不但大大增加了甜度,而且颜色也从黄转红。找对了方子用对了药,朱培明每天清晨都会带着大家统一行动,一个月过后,一批晶莹透亮的柿饼制作了出来。在朱培明的邀请下,韩国客商第二次来到了红岩村。这次品尝之后,他们马上签订了供销协议。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 朱培明:“整个村一年出口可能是15万到20万斤这样,总产量我们是30万斤到40万斤。” 红岩村的柿饼一半出口了韩国和东南亚,消息不胫而走。周边的果农都纷纷效仿,第二年,大批的柿饼就出现在了市场的每个角落。2007年的春天,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红岩人又一次走在了前面,挖掘出了新的商机。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 朱培明:“在春天的时候我们的柿子根本就没有了,那时很多游客过来,我就发现他们根本不是冲着我们的柿子过来的,而且他们的兴趣,很多客人兴趣集中在我们的柿子叶上面,后来我就想了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个柿子叶这么感兴趣呢。” 为了搞清原因,朱培明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日本经销商:“日本有一个叫寿司,它就是一个柿子叶的寿司,它就像中国的粽子似的,用叶子包着饭团,然后当作寿司的原料,是一个食品。” 既要赚到这笔额外的财富,还不耽误柿子的生产。朱培明又组织村民在5月和6月柿子树修剪的时候,收集起不要的叶子,按照规格进行加工,以每张3分钱的价格出售。如今,红岩村的万亩柿林都是一树三卖,秋季卖鲜果,冬季卖柿饼,夏季还能卖叶子,这三头并进的发财路每年都能为村民带来六百多万元的收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