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沉船提前一天打捞出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03:22 京华时报

  昨天11时的广东阳江海域,随着亚洲第一吊“华天龙”109米高的巨臂微微上扬,一个巨大的棕色沉箱泛着昏黄的泥沙从湛蓝的海水中徐徐升起———备受世人关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在海底沉睡了84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南海Ⅰ号”的安然出水,也宣告世界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大获成功。

  起吊

  巨型沉箱两次出水

  昨天9时10分,起吊开始,“华天龙号”109米高的巨臂吊引着32根钢缆,缓缓上移。

  10时,“华天龙号”巨臂稳稳吊着“南海Ⅰ号”停在海面下8米的位置,为接下来初出水面作最后准备。

  10时50分,“南海Ⅰ号”的沉箱探出海面。

  10时55分,“南海Ⅰ号”沉箱露出海面大约1米。记者看到,沉箱内全是大块青淤泥。“南海Ⅰ号”沉箱吊出水面后,工程人员立刻对出水的1米多沉箱顶部进行检查,以便把“南海Ⅰ号”沉箱送到500米开外的半潜驳———“重任1601号”上。11时开始,“华天龙号”微微垂下巨臂,将“南海Ⅰ号”再次投回海下2米。然后,“华天龙号”吊着“南海Ⅰ号”缓缓向西南方向行进。

  13时,“华天龙号”驶到“重任1601号”旁。此时,“重任1601号”已经潜入海水8米多深。“华天龙号”也再次擎起巨臂,将“南海Ⅰ号”巨型沉箱吊出水面1.5米。

  13时40分,“华天龙号”成功把巨型沉箱投放到“重任1601号”预先备好的底托架上1米高的凹槽内。正式出水时,半潜驳船将排水起浮,排出的水量达到16000吨。

  据了解,昨天“华天龙号”吊臂所用的最大吊力是3860吨,但要将整个沉箱吊起来的吊力则需要5000吨左右。

  解读

  “双保险”打捞很保险

  在经历了七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后,昨天“南海Ⅰ号”成功打捞,浮出水面。在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南海Ⅰ号”的打捞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

  所谓整体打捞,就是将“南海Ⅰ号”船体和船上满载的货物连带周围的淤泥一起,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井”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次性吊浮起运,从开放式、能见度低的海底,整体搬到专门为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然后进行细致考古发掘。这种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还没有先例,是水下考古的一大创新。

  整体打捞最主要的两个步骤是下沉井和穿底梁。首先,要把巨型沉井下到“南海Ⅰ号”所处的海下30多米深的位置,需要精确定位和对海底环境的把握。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朱论发介绍,沉井分为上沉井和下沉井两部分,下沉井进入海底后在“南海Ⅰ号”船体以下固定,它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防止“南海Ⅰ号”船体周围的泥土流失;二是当上沉井罩住“南海Ⅰ号”后,在上沉井底部穿梁时,下沉井可起到基础固定的作用。

  在上下沉井都到位后,开始在上沉井底部穿36根底梁,把“南海Ⅰ号”整个“包裹”起来,保持其“原生态”。底梁穿好后,工作人员还在梁与梁之间加防漏板和橡胶,以确保“南海Ⅰ号”周围的泥沙和水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此时,沉井变成完全封闭的“沉箱”,不仅整个罩住了“南海Ⅰ号”,还有它周围的水和泥沙,重3000多吨。

  沉箱起吊前,由全潜船“重任1601”承载“南海Ⅰ号”浮出水面。全潜船之前下潜至与沉箱大约平行的位置,由具有4000吨起吊能力的“亚洲第一吊”之称的打捞船“华天龙”将沉箱平移至全潜船的甲板上,然后全潜船一边上浮,“华天龙”一边起吊,实现了“双保险”式整体打捞。

  阳江市称不算正式出水

  -追问

  昨天10时许,正当许多记者为各自的采访活动做准备之际,央视新闻频道忽然出现了“南海Ⅰ号”打捞的镜头,解说员称由于22日的天气可能出现不良状况,原定于当天进行的打捞于昨天提前进行。昨天17时,广东省阳江市召开“南海Ⅰ号”上水新闻发布会,包括中央电视台、日本读卖新闻、BBC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等在内近百家国内外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各路记者对“提前出水”讶异不已,纷纷追问为何不早做通知?对打捞预算是否超标?以及“南海Ⅰ号”出水保护等各方面也提出疑问。

  为何提前一天出水

  在新闻发布会上,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桂雄首先对出水时间变动作了回应。他介绍,打捞“南海Ⅰ号”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其中主要受天气影响,由于昨天的天气很好,所以根据打捞作业的安排,决定在昨天对“南海Ⅰ号”进行起吊前的前期调试工作。“今天沉箱浮出水面,仅仅只是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是打捞‘调试’,而绝对不是什么‘预演’。如果这么浩大的打捞工程不调试,很难保证成功的。”冯桂雄说,“南海Ⅰ号”还将按原计划,在22日正式打捞出水。

  记者们似乎都对这样的答复不满意,于是接下来不断有人很直接地重复该问题,但得到的解释仍是一样。

  于是在发布会结束后,不甘心的记者们又对冯桂雄“穷追不舍”———“连装古船的沉箱都升上来见底了,这不叫出水叫什么呢?这样设计好的打捞能叫真正的考古发掘么?”“冯部长,按您的意识,是不是说调试后,出水的古船又沉回水下,等明天的仪式再捞上来?!”被逼问得无法应答的冯桂雄,干脆一笑而置,在记者的夹攻下艰难离去,一路沉默。

  打捞预算是否超标

  现场媒体提出,按照事前公布的预算,整体打捞“南海Ⅰ号”的预算约为1.5亿,但是从其他渠道又听说已经达到了2.7亿元,那么到底预算是多少呢?目前有没有超标?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阳江市政府有关领导称,“南海Ⅰ号”打捞是世界首创的水下考古项目,是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由于海上天气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特殊困难,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阳江市政府都是先把事情干好,再谈钱的事情。

  “南海Ⅰ号”如何保护

  目前“南海Ⅰ号”已经上水,不久将移至“水晶宫”中,而对“南海Ⅰ号”保护的水环境实验暂时还没有完成,那么在保护“南海Ⅰ号”方面有哪些技术难度?对“南海Ⅰ号”本身及文物有哪些影响?

  据阳江市宣传部副部长冯绍文介绍,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难度。第一是对800多年保存基本完好的文物和遗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可借鉴。第二是对船上铁器、凝结物的保护也是个难题,尤其是从海洋环境移至陆地,保护更是个难题。第三,对出水瓷器的保护也是个难题。“南海Ⅰ号”入宫后,会立即封堵南门。原来制定的方案是使用原始的海水进行补给。沉船打捞出来后,表面还是泥巴保护着,虽然水环境实验还没有完成,但是在保护措施上没问题。

  据新华社《广州日报》《晶报》

  《楚天都市报》《信息时报》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