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固定展厅明年上半年可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06: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南海号”打捞出水后,就将入住专门为它建造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目前,水晶宫的建设进展如何?市民要等到何时,才能前往水晶宫,一睹“南海Ⅰ号”的真容?昨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专访了参与水晶宫筹建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劲博士。

  1

  “毛坯房”堂堂正正迎“新娘”

  “这个‘毛坯房’就是‘南海Ⅰ号’的‘新家’”?这两天,前往阳江海陵岛静候“南海Ⅰ号”入宫的游客们,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参与水晶宫筹建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劲博士笑着解释:“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毛坯房’恰恰就是‘水晶宫’的风格。”的确,与很多博物馆豪华气派、五光十色相比,现在的水晶宫确实显得有些“朴实”。

  “这可不是毛坯房,相反,建筑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曹劲博士向记者揭开水晶宫建筑外观的谜底。原来,水晶宫的外部结构全部用清水混凝土浇制而成,呈灰白色,以后除了进行局部修饰外,不会进行任何装修,既不贴瓷砖,也不喷涂颜料。“国内外很多文化建筑都采用这种表现形式,旨在突出古朴、庄重的风格。”曹劲表示,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不是“偷工减料”,反而比普通的建筑施工要求更高。水晶宫目前完全具备了“南海Ⅰ号”的入宫条件。

  2

  “水环境”研究目前尚未结束

  曹劲告诉记者,“南海Ⅰ号”打捞出水“住进”水晶宫后,还有很多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要做。模拟海水环境的一些生物指标、海水成分指标等,要在水晶宫内完全做出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既然现在水环境还没完全弄好,“南海Ⅰ号”这个时候就进去,会不会有问题?对此,曹劲解释说,水晶宫取的是外海海水,已经非常接近原来的水环境,“近海的水环境和远海会有极微小的区别,但海水从来都是流动的,在一定幅度里变化,是允许的。”

  “现在还有很多实验要做,比如说如何防止藻类和有害水生物的生长,如果搞得不好,一两天之内,藻类都覆盖了,海水的含氧量等也都要做到可控。”

  此外,沉箱里面有很多淤泥,入馆之后,采用什么办法把沉箱拆开,还需要再去论证。“好不容易把船弄到水晶宫里面,千万不要让它在里面散掉了。”

  3

  固定展厅明年上半年可开放

  据曹劲介绍,除了水晶宫之外,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还有三个固定展厅,一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还有一个是中国水下考古历程展览,第三个则是“南海Ⅰ号”出水文物的实物展览。除了三个固定展厅外,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还设置了若干个机动展厅,可进行一些临时展览。

  即便“南海Ⅰ号”顺利入馆,观众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南海Ⅰ号”这艘古沉船的真容。但曹劲表示,另外三个固定展厅的布展招标工作现在正在进行,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向市民开放。

  针对近日有媒体称将来国人可免费参观“南海Ⅰ号”的说法,记者昨日向该新闻的消息来源——阳江市文化广播新闻局局长冯绍文求证。冯局长当即表示,他从未说过此话。“‘南海Ⅰ号’短时间内还不会与广大市民见面,到底是不是免费,或者说票价到底是多少,都还没有进入讨论阶段,更不用说确定了。”

  4

  水下参观视觉冲击力更大

  进驻水晶宫后,观众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近距离目睹“南海Ⅰ号”的真容?曹劲透露说,根据目前的设计方案,观众可以沿着水池的周边走廊,从上往下看。此外,在水下还有一个廊道,观众可以像参观水族馆一样,在水下进行参观,这样距离更近,视觉冲击力更大。

  “南海Ⅰ号”进驻水晶宫后,其维护费用将是惊人的?未来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如何维持正常运营?

  对此,曹劲表示,这个问题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已经做过研究,他们有信心使博物馆达到自身收支平衡。

  提及申遗问题,曹劲透露,“南海Ⅰ号”单独申遗比较困难,因为“南海Ⅰ号”作为一个独立的申报项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最后可能的是与宁波、泉州等地联合打包,共同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现场手记

  本报记者航拍现场盛况

  天气最差感觉却是最好

  昨日下午4时15分左右,一架小型飞机从阳江合山机场悄然起飞。广州日报两位摄影记者龙成通和庄小龙,是这架飞机的两位特殊乘客。这是广州日报专门为此次“南海Ⅰ号”报道而租用的飞机,而两位摄影记者,此次冲上蓝天,正是前往“南海Ⅰ号”打捞作业上空执行航拍任务。一张张视角独特、磅礴大气的新闻图片,正是出于他俩之手。

  天气最差感觉却是最好

  “这是我历次航拍经历中,天气最糟糕的一次,但却是感觉最好的一次。”走下飞机的龙成通对记者说。尽管经历了不少次航拍,早已失去了新鲜感,但这确实是阿通第一次乘坐报社自己租用的“专机”执行航拍任务,“享受乘专机的待遇,感觉当然最好”。

  阿通回忆,从合山机场起飞后,大约经过半个小时的空中飞行,两人乘坐的飞机终于到达“南海Ⅰ号”打捞作业现场上空。此时,空中能见度很低,海面上雾气翻腾,“在机场的时候,天空还是蔚蓝的,阳光也很明媚,没想到空中却弥漫着大雾,确实有些懊恼。”

  飞机在海面上空150米到500米之间逆时针盘旋着,不断寻找拍摄目标。窗口风很急,相机在空中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够拿稳。“朝海面放眼一望,沉箱部分露出水面,在高空隐约可见。靠近点,再靠近点,我不停招呼着身边的驾驶员,心都要跳了出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第二次执行航拍任务的庄小龙难掩激动。

  大策划大手笔不容有失

  “这次‘南海Ⅰ号’的航拍报道,是报社的大策划、大手笔,作为执行者,我们不容有失。”龙成通,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摄影记者。尽管加盟广州日报仅仅三四年的时间,但他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次航拍经历。如果说这次与以往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以前他总是乘坐政府部门执行任务的飞机,而这次,则是乘坐报社租用的“专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