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票否决”倒逼节能减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09:49 《决策》杂志
-杨 敏 11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6份文件,祭起了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大旗。在这一套涵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政策体系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和《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无疑成为重中之重的两大刚性文件。 2007年被称为中国节能减排的关键之年,这一工作在年底的骤然升温,其实是年初以来一系列预热动作的必然结果。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一票否决”并非平地起风云,梳理今年以来几大关键事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渐次清晰的来路。 4月27日下午3时,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提出“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而6月12日,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温家宝亲自担任组长,使得节能减排工作获得最高规格的体制安排;6月到10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节能法》修订草案一审、二审过程中,一步步强化了政府的法定责任,于是,10月28日颁布的新《节能法》就出现了“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等相关表述,这一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无疑为“一票否决”进入政府操作流程埋下伏笔。 不可否认,“一票否决”作为极致化的行政举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十一五”规划制定了我国单位GDP能耗5年降低20%,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两大约束性指标,然而,2006年底两项指标年度任务都没有预期完成。尽管有人认为开局之年的投资热不可逆转早在预料之中,但是这无疑给后4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平添难度。五年计划,恍然两年将逝,2007年底“一票否决”的来临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 刚刚出炉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由于中组部参与文件会签,使其变成坚硬的政策“干货”,按照相关部门缜密的政策设计,地方政府难以找到政策缝隙应对“一票否决”。以减排为例,“算清增量”和“核实减量”是两大关键策略,按照新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在GDP指标和污染物减排指标之间的取舍将会异常艰难。新的考核体系中两项基础数据就是年度GDP增量和城镇化率,由此匡算出的一个地方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这一新规基于一条基本常识,即随着GDP增加、城镇化率的提高,污染物排放必然增加,地方减排任务量就会相应提高。那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一味追求GDP增长,必然要对其副产品———新增污染承担不可推卸责任。 在“算清增量”的同时,在“核实减量”环节也是直接化的操作思路,就是监测统计地方政府、电力公司的一个个减排项目。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以前只看污水处理厂的排污量,这有很大的数字造假空间,但是现在不仅要看排污量,还要看污水处理厂的实际用电量和管网铺设情况。增量与减量,前者是完成任务的指标,后者是采取措施的指标,两项指标互为补充,构成了一套成熟的考核体系。 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及何为“一票否决”时,他的回答颇为铿锵有力:考核指标里有两项内容,一个是完成任务的量化指标,一个是采取措施的量化指标。只要没有完成当年的节能目标,就视为没有完成任务。 那么,面对如此严厉的“一票否决”,地方政府会不会出于理性计算找出新的对策应对新政?按照环保总局相关人员的说法,“目前地方对付的办法还没有想出来”。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即将带来的风暴已在酝酿之中,下一个悬念就是2008年谁将成为“祭旗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