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为应试教育号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14:04 SMG《深度105》
朱大可:为应试教育号脉
朱大可

  SMG《深度105》2007年12月17日播出:“非常道:朱大可——为应试教育号脉”,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李涛】30年前,1977年的冬天,全国各地举行了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考试,共有五百七十万人报考,从此中国教育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过去了,高考为中国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毋庸讳言,也出现了应试教育等问题。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尖锐指出,这是中国教育的癌症,有没有这么严重,我们一起来听他的非常之道。

  各种职业考试,数目、总类越来越多,所有机构正在进行考试的狂欢。

  在整个市场化的消费时代,考试或者教育本身它也是一个摇钱树。

  【中国教育的癌症】

  必要的考试和应试型教育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考试是经营测试,看看他们学习阶段性的成果,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已经把考试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叫做应试教育,所有教学,包括教材的编辑,都是以考试为核心的,比如说中学教材是以高考为核心,那么这个就变成了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教育的一个肿瘤,可以说是恶性肿瘤。应试型教育它只能塑造一种应试人格,这个应试人格分成几个方面来讲,首先它是培养那种考试为核心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话,就变成了,他自己成为一种奴隶型的人格,他要服从这个考试的答案。第二个问题是因为要对付这种考试。我就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技巧,包括标签、测试,包括在课堂上、考场上等等作弊,所有这些弊端都是应试教育而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又同时培养出了所谓的这个舞弊人格,刚才我们讲的是奴隶人格,然后它同时又是舞弊人格,这两种人格实际上构成了第三种状况:就是双重人格,表面上看起来,他考试考得非常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是那方面,他实际上是反派的,他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对付你,所以形成了另外一种投机的,舞弊的、反叛的人格,这样一种人格是互相矛盾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现在我们学生就是这个三种人格的产品。

  【应试教育的历史源头】

  这个应试教育不是孤立的,它是另外两个东西混在一起的,就是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个是中国或者说是亚细亚教育的一个典范,应试教育不是今天就有的,原来的科举考试不就是这样吗?当然科举考试,它把很多平民选拔出来了,成为集团,成为文官阶层的核心,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很多人才是被科举考试埋没的,李白没有通过考试,但是他在诗歌界的成就不是你考试所能限定的,中国历史上这个民间的艺术家,实际上就是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然后流落在民间,显示出一种流氓艺术家的特色,但是他对中国的文化,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我的意思就是说考试不是衡量和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

  【扼杀创新 “毁”人不倦】

  当然有两种人才,一种是木字旁的材,那是任人刨割,那是一种人才,还有一种是没有木字旁的才,那是真正的自主创新的人才,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只能培养前一种木材,而不是真正的人才。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解决社会公平,解决社会不同层面对流,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现在整个已经把考试变成一种官僚体制,行政体制,解决人才选拔唯一的方法,选拔人才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除了这个卷面的考试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这个社会是不鼓励的,韩寒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的人能不能纳入学校教育的范围呢?我自己是当时高考制度不太完善,钻了个空子,我自己当时数学考试只有两分,按照现在严格的考试制度我是根本进不了大学,也就是说朱大可很可能现在还在工厂里打工,这意味着什么呢?许多优秀的人才被这种考试的制度给毁掉了,这种人才不是应试型的,他是创新型的,所以高考往往是把创新型人才阻拦在的大门之外,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一场考试的狂欢】

  (应试教育)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变本加厉,它不断在蔓延,现在国家类型的、公务员类型的各种考核,以及各种职业考试,数目、总类越来越多,所有机构正在进行考试的狂欢,我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个方面,而最终我们没办法维系最基本的,创新型的东西。所谓的创新,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是怀疑,质疑、挑战、反叛,还包括我个人的梦想,这是人性当中最美好的东西。全部消极了,很多东西从高中、初中一步步的个人梦想都在消灭之中,他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考试的需求,放弃了自己最终的应该说的童年所设计的终极梦想。所有的人最终都是在考试当中异化了,这是一个人生巨大的悲哀。

  【教育变成摇钱树】

  拓展考试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整个市场化的消费时代,考试或者教育本身它也是一个摇钱树,增加考试的种类,增加考试的广度,那么无疑就对考试经济开拓了新的无限的广阔前景,它实际上最终还是一个以利润为目标的背后隐藏巨大的市场商机。但是实际上,今天的整个教育产业化是势不可挡,每个学校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各种教育变成一种产业,把考试变成摇钱的机器,我觉得是如果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只有教育部它有直接的权力来改变这个情况,如果它不做这个改变,我们任何呼吁都是毫无效益的,这就是为什么陈丹青尽管他走出了这一步,也引起了社会的震荡,但是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相反这两年是变本加厉,而且还要继续地扩展下去。对此,我是比较悲观,至少这几年看不到有所改观的可能性。

  【主持人 李涛】人的一生要经过各种考试,从小学到大学,考试也没什么不好,你想想,如果考试真的取消,要保证优秀的孩子进好学校,能不能做到,还真是个问题,反正我不相信。不过,当“一考定终身”成为真理,而且出现了考试经济这种乱象的时候,我们的确应该想想考试的负面影响。一位搞教育五、六十年的老教授说,我到国外也看过,为什么人家中小学生学的不多,却人才多,创造成果多,而我们学生书包那么重,天天不让玩儿,而最后人才没有那么多。更可笑的是,文凭崇拜倒是满厉害,有些单位动不动就要博士,实际上那个岗位根本就不需要博士。对此,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说,我这儿说得不好听一点,有很多博士其实是个帽子,没有真正的水平。 我完全同意,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目标都不一样,干吗非得考这考那呢?还是老祖宗说得好:要因材施教,前面朱大可教授不是说了吗,有两种人才,一种是“才”,还有一种是有木字旁的“材”,他认为前一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的人才,我觉得两种“材”都没什么不好,只要培养出来的不是“书呆子”,而是个有用的人就可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试教育没法完成这个看似简单的使命。

  编导:崔轶

  摄像:韩展、陈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