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能废申请制可并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8:11 南方都市报

  

高考不能废申请制可并行
张敏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78级学生●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言论:高考不能废,但迫切需要改革

  完结篇

  30年前,一个政策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全国570万人在冬日赶赴考场。后来这批考生里面走出了陈平原、李东生、陈小奇……1977年,也因此被称作“一个时代的拐点”,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场考试,而且意味着整个社会从无序回归有序。

  30年过去了,高考作为唯一标准导致的教育扭曲备受诟病。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催生出新的知识无用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精神准绳渐行渐远。社会上争议之声不断,更有激进者要求废止高考。

  今天,本版请来两位重量级的“新三届”人物范谊、张敏强,畅谈高考反思高考,以求问诊当前高考的弊病困境,拨开迷雾探寻改革的方向。

  是为高考30年完结篇。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受益者,张敏强后来也参与了高考制度的历次改革,1985年,他作为专家之一,参与了广东高考标准化改革实验。回顾高考30年的路程,他仍然坚定地认为,高考制度可以完善,废除并不恰当。他建议,在现今条件下,可尝试采取高考制与申请制并行的招生制度。

  我坚决反对废除高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方案,比目前的高考更公正、更科学,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张敏强

  “高考权威性获国际认同”

  记者:高考恢复30年了,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它的得失成败的?

  张:我是1978年的高考考生,当时我从河源胶木电器厂车间走出来参加高考,夺得惠阳地区的高考理科第一名,也可以说是恢复高考后的受益者。时至今天,30年过去了,我仍然认为高考作为一个制度,应该坚持下来。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国高考的权威性在国际上都得到认同,高考的拼音“GAOKAO”,现在是英语里的专有名词,特指中国的高考。

  记者:现在,高考是一根指挥棒,不少人认为它集招生、选拔和评价于一身,你是如何看待它的这些功能的?

  张: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高考充其量是一种工具、一个方法,只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赋予它太多功能是不可能的。我认同高考确实起到招生和选拔的功用,就是把合适的人才招到高等学府里继续深造。但是现在几乎从政府到职能部门再到学校,都把高考的作用无限扩大,很明显的一个就是给它附加了评价的功能。

  老师评职称加工资靠它,学校上等级靠它。试想一下,尺子本来就是用来量长度,现在又想拿它来称重量,这怎么可能呢?

  “穷孩子能四处赶考吗”

  记者:“一试定终身”这种带有偶然性的制度,被越来越多人批判其不够人性化,有遗漏优秀人才的可能。

  张:近年来,我国每年有100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的是500多万人,这个比例也不低了吧。此外,除了高考制度外,我们还有推荐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作为考试外的补充。本来有特长的学生就是极少的,如果万一真的把这几个特长生给遗漏掉了,但对于其他考上大学的500多万考生来说,也是一种相对的公平。

  记者:鉴于12年寒窗只为一场考试,废除高考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

  张:我坚决反对废除高考。假如不高考会怎么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方案,比目前的高考更公正、更科学,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有人提出,废除高考,由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假如每年有10万学生报考北大,北大要组织10万人的考场,要组织大批人员监考。命题、阅卷,哪个高校有那么大的能量做好这些事情?好了,每个学校都来组织一次考试,考生要坐飞机四处赶考,穷孩子负担得起吗?高校有这种组织能力吗?

  但是,高考迫切需要一场改革。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几百万到1000万,而仅凭一份高考试卷,就要承担从能力、个性、知识等方面区分1000万考生的责任,还要承担为各级各类高校选拔新生的职责,从测量理论上来说,是做不到的。

  记者:对于高考的改革方向,你有什么建议吗?

  张:我觉得高考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度的选拔性应有所减弱,选拔性适用于本科阶段,而专科、高职院校采用申请制,学生参加由中介机构或考试中心组织的学科知识考试,就可以向心仪的3到5所职校提出申请。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方夷敏 刘丽君

  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 梁艳燕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罗志明侵权举报电话:020-87385923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