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物盗贼曾勾结东南亚海盗觊觎南海1号(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8:29 法制日报
图为边防官兵为“南海Ⅰ号”打捞现场警戒马海智摄 12月24日,“南海Ⅰ号”平安靠近水晶宫前的临时码头。这艘满载稀世宝物的宋代古沉船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却很少有人知道,从沉船被发现的那一刻起,有支队伍已经默默守护了它20年 广东省阳东县东平镇东南面东帆石附近的一小片海域,随着“南海Ⅰ号”南宋古沉船的打捞,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南海Ⅰ号”沉船的成功出水,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神秘面纱有望随之揭开,而其所载的数万件宋代珍贵文物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影响力都无法估量。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海上执法部队,阳江市边防支队自沉船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默默承担起保卫任务。斗转星移20年,沉船安然无恙。 “经典”理由守住16年秘密 “南海Ⅰ号”是在1987年夏天发现的,但在2003年之前,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有关信息。“南海Ⅰ号”的一切,是个秘密。1987年,刚刚组建的阳江边防支队就接到上级下达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警戒保卫沉睡在海底的“南海Ⅰ号”的安全。 由于“南海Ⅰ号”沉船位于阳江和江门交界海域,两地渔民在该海域作业活动较多。为了保密,不能向渔民说明情况,为了维护部队的纪律,更不能向群众发火动粗,这就为官兵们值勤和驱散各类船只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次值勤过程中,官兵们说了半天,嘴皮子都快磨破了,都没有将一艘渔船劝走,船主一直不停地问:“凭什么不让我们打渔?”最后,一名战士脱口而出:“这里有炸弹!”渔船上的人一听,马上开船就跑了。 16年里,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的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Ⅰ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 2002年初,国家和省考古队悄悄进驻东平,进行初期考古发掘。考古队租住在镇上某宾馆两层楼,每天清晨出海打捞文物,傍晚返航回宾馆清理,人数最多时达40人。边防支队组织警力在宾馆附近24小时执勤,保卫工作滴水不漏。 铜墙铁壁护卫国宝无恙 公边44701巡逻艇,是阳江边防的一艘“旗舰”。服役二十多年来,在反走私、反偷渡、海上搜救和各项安全保卫任务中,屡立战功,威名赫赫。在“南海Ⅰ号”的保卫中,这艘公边艇又唱起了主角。 2003年4月初,边防部门通过情报获悉,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勾结东南亚海盗,企图窜来阳江海域窃宝。为保证国宝的万无一失,支队立即调集警力,加大公边艇的巡逻密度,在该海域附近进行严密的武装巡逻守卫,并利用雷达对“南海Ⅰ号”沉船附近海域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各边防派出所官兵加大巡逻执勤力度,随时掌握辖区内任何可疑人员和可疑动态;同时,支队还组建了一支海上机动分队,抽调东平边防派出所警力与公边44701艇官兵联动,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出警处理。 4月23日晚11时许,公边44701艇上的雷达监控系统自动报警铃突然响起,经查看,有一个小黑点进入了东帆石附近海域,艇长廖伦敏锐地意识到:有情况!他当即带领6名官兵全副武装乘快艇前往东帆石附近海域巡逻查看。 快接近东帆石岛时,官兵们发现有一条小型快艇借着夜色的掩护快速离去了,上岛后,官兵们还发现了留在岛上的黑色潜水衣、潜水镜等物。后据情报部门调查核实才知道,原来坐在那艘快艇上的正是原先情报反映的那几名文物盗贼和海盗,其实他们几天前就到了阳江,但边防官兵们在海面和陆地上联合组成铜墙铁桶式的警戒守卫,使他们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只好心存侥幸,辗转到江门市台山沿海,从渔民那里高价租用了一条快艇,准备趁夜色的掩护碰碰运气,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的对手是神勇的边防官兵,无奈之下,他们也只能敬而远之,望“宝”兴叹了。 2006年8月3日,台风“派比安”向阳江沿海逼近,中心风力12级。下午4时许,支队值班室突然接群众报警,一艘渔船在东帆石附近海域受损,船上人员已撤离,但船只即将沉没。根据报警人提供的经纬度,经确认,该船所处的位置就在“南海Ⅰ号”上方约5米远的地方,如果该船沉没,船身的重量,加上海底的涌浪作用,可能对“南海Ⅰ号”及其装载的文物造成极大的损害。情况万分危急,为确保国宝的安全,公边44701艇全体官兵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十余米的巨浪,快速赶往出事地点,强行将受损船只拖往东帆石岛。到达东帆石岛后,因风浪太大,这只船还是难逃沉没的厄运,但因官兵们处理及时得当,“南海Ⅰ号”沉船丝毫无损,他们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确保了国宝的安全。 按照上级的部署和安排,阳江边防支队不断加强对警戒海域的武装巡逻和检查。仅2005年以来,阳江边防就累计出动警力2700余人次,船艇270多艘次,往返航程9900余海里,劝阻、带离进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90余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年来,边防支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保卫“南海Ⅰ号”的接力棒却稳稳地交了下来。 马云龙 宋海亮 彭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