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成功靠岸 28日乘16个气囊进水晶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9: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南海1号成功靠岸28日乘16个气囊进水晶宫(图)
承载着“南海Ι号”的“重任1601”半潜驳缓缓驶向海上码头。

南海1号成功靠岸28日乘16个气囊进水晶宫(图)
古船乘坐的气囊首次亮相。

南海1号成功靠岸28日乘16个气囊进水晶宫(图)
本报记者在“重任202”与工程人员合影。

  本版文字/记者黄文生、王广永、徐靖、王鹏、翁晓鹏

  本版图片/记者龙成通、王子恒

  本报讯 昨晚6时许,承载“南海Ι号”的“重任1601”半潜驳缓缓驶向海上码头,从半潜驳上引出的两组钢缆,被牢牢地拴在海上码头上。至此,“南海Ι号”成功靠岸。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工程人员介绍,“南海Ι号”虽已正式靠岸,但接下来还要继续等待。等“重任1601”与码头实现对接、铺设完16组气囊后,“南海Ι号”才正式移向水晶宫,“但这项工作最快要到25日才开始”。按照计划,28日上午,“南海Ι号”将正式“入宫”。

  古船靠岸前 工人忙检查

  昨日清晨6时许,本报记者租渔船来到离海上码头约1海里处的半潜驳“重任1601”,成为“南海Ι号”出水后,首家登船零距离感受800年古船的平面媒体。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沉箱的周围,数十名工人在为“南海Ι号”靠岸进宫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在沉箱的底部,施工人员将牢牢固定沉箱的钢构件用电焊拆卸下来,另外一些工人则在沉箱的底部做检查清理,预备在枕木与枕木之间铺设气囊。此外,两名施工人员在沉箱的上面为沉箱靠岸做相关检查。

  上午9时许,“德华”号拖船牵着同样为整体打捞“南海Ι号”立下汗马功劳的“南天顺”作业平台缓缓靠近半潜驳“重任1601”。施工人员利用吊机从“南天顺”上将重达数十吨的两台绞盘机运至半潜驳,绞盘机里是很粗的钢缆绳。工程人员介绍,这两台绞盘机是安装在船上与码头对接时拖拉沉箱而用。同时,用于抬“新娘”“南海Ι号”的数名“轿夫”——气囊也被运到了半潜驳上。

  钢锚加钢绳 古船慢靠岸

  昨日下午3时40分,“德鹏”号接到指挥命令,为半潜驳靠岸开始布锚,下午4时许,“德鹏”首先在距半潜驳约600米的东部抛下半潜驳的第一只大锚。下午4时30分,“德鹏”将第二只大锚也布好,同时在尾部又抛下一个钢锚。海上一艘小艇将两根钢绳从半潜驳送上岸边,并将一头套在码头上。据工作人员介绍,半潜驳的每个锚都有12吨。这样重的锚可以将半潜驳牢牢地固定在海上,并按照工作人员的指挥航行。

  下午5时,“南天顺”顺利完成任务,被“德华”号拖离半潜驳现场。半小时后,半潜驳完成沉箱靠岸的准备工作,开始靠岸。半潜驳掉转方向,船尾朝向码头,缓缓向海上码头靠去。15分钟后,半潜驳停在距离码头约30米的海水中。“我们总共在海水中抛下三个锚,在岸上有两条固定钢索”,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副总工程师吴建成称,海上的三个锚是可以逐渐放长的,而岸上的钢缆绳则是强力拽拉,“南海Ι号”像“蜘蛛”爬行一样慢慢地靠岸。

  他透露,“南海Ι号”的船头方向位于半潜驳的尾部,上岸和入宫都将是古船的船头首先进入水晶宫,在水晶宫里的姿势也是船头面向大陆,船尾对着海洋。

  古船将坐“16抬大轿”入水晶宫

  又讯 气囊是“南海I号”从登陆到进宫最关键的设备,登陆后,“南海I号”将乘坐16个气囊抬起的“大花轿”,一步一步移入水晶宫。

  昨日,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水晶宫码头,有关部门为“南海I号”进宫准备的气囊首次亮相。据气囊的生产商山东海诺尔在水晶宫现场的一位总负责人介绍,当天在码头上的一个气囊是作为替补之用,另外24个气囊全部在装载“南海I号”沉箱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

  登陆难度大 要花一两天

  据介绍,这些气囊全部充气后,将形成一个长15米、直径为1米的圆柱形。而在整个巨型沉箱下,将压有16个如此巨大的气囊。由于沉箱底下的钢架已经为穿插气囊留有空间,因此工作人员在沉箱登陆时,就会在其下穿过这16条气囊。穿过之后,气囊同时进行充气,此时,沉箱就会被气囊平稳地抬起来。整个“入宫”的过程中,“南海I号”就坐在这个“16抬大轿”上。

  打捞局人员介绍,如果风浪较大,光登陆这一项可能都要耗上1~2天时间。届时,根据气囊顶起沉箱的高度,靠岸的半潜驳将通过进水或排水的操作将自身的甲板与海上码头的路面保持水平。同时,岸上绞车的缆绳将挂上沉箱,随后“南海I号”就开始登陆。在岸上,剩余的8根气囊也会沿着码头一路铺向水晶宫。

  由于半潜驳的甲板和码头路面此时已调校到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岸上绞车在收紧钢缆的同时,沉箱就像在平地上滚滑轮一样,从船上的气囊缓慢地挪到了码头的气囊之上。

  海诺尔在现场的总负责人张新仁说,在气囊上托运沉箱,即使最快,海上码头到水晶宫360多米的路也要十多个小时。

  行程数百米 “轿夫”轮着换

  为什么会如此缓慢?张新仁说,这是因为24个气囊再加上一个替补的,不足以把码头与水晶宫之间数百米的道路铺满,因此,在沉箱移动到前面一个气囊后,离开沉箱底部的气囊又将移到沉箱前方,这样逐步走完数百米的全程。同时,在沉箱压上气囊之前,气囊并不会完全充满气,因为被压在沉箱下面的16条气囊会被一定程度地压扁,这样沉箱在移向其他气囊时,其他气囊就必然要与压扁的气囊高度保持一致甚至略低才能保证沉箱压得上去。而在沉箱压上去之后,这些气囊又得充满气以保持足够的支撑。如此一来,一次次的充气过程,也延缓了沉箱进宫的进度。

  进入水晶宫后,被压在沉箱下面的16条气囊将缓缓地放气,直至沉箱底部的钢架接触到地面,此时,气囊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本报记者与古船仅一箱之隔

  本报讯 昨日清晨,记者登上“重任1601”,本报成为首家零距离感受800年古沉船“南海Ι号”的平面媒体。记者登船的同时,也将本报对“南海Ι号”的美好祝福带到海上。

  沉箱上沾满了各种贝壳

  昨日清晨6时许,天气晴朗,海上风力6至7级。记者租渔船来到离海上码头约1海里处的半潜驳“重任1601”。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巨大的黄色沉箱“端坐”在记者面前,里面就装着800年古船“南海Ι号”,与记者仅一箱之隔。沉箱上面沾满了各种贝壳,记者触摸箱体时,那些数以万计的小贝壳紧紧地粘在沉箱外壁。

  在沉箱底部是36根钢底梁,记者走近时发现,钢底梁孔内有许多海底泥土,里面掺杂着一些贝类,清晰可见。记者抓了一把海泥,只见到该海泥颜色有些发青,与先前地质探测时的泥土一样。

  紧贴着钢底梁上的是保泥板,为了能更好地起到保泥防水的作用,工程人员在穿完保泥板后,又在与钢底梁之间钉进了一块木头。

  “广州日报”贴上工程船

  从半潜驳“重任1601”下来后,记者又登上了“重任202” 工程作业平台。该作业平台是装载工具的一个工程船,自己没有任何动力。

  工程人员称,在“南海Ι号”近一年的打捞过程中,《广州日报》是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家。在该船上,记者见到了一位从沉箱建造到古船出水见面不下15次的打捞局的老朋友。

  在即将离开时,工程人员与记者一起将“广州日报”贴在该船上,本报记者也与为打捞“南海Ι号”而辛勤工作了8个多月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工程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并共同送上对“南海Ι号”的美好祝福。工程人员表示,他们对《广州日报》有着特殊的感情,将在船上保留“广州日报”。

  民警武警拉起三重警戒线

  交警在山路小路上查车

  从海岸线至十里银滩要翻过一座小山,在上山路上,几名身穿藏蓝色制服的交警已经拉起第一重警戒线,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十里银滩,但对于采访车,交警人员却没有阻拦。

  记者一路畅通无阻进入博物馆门外的一条小道,从这条小道可以直入海上码头。在小道路口,站着的两名交警在路口拉起了第二重保卫线,当得知是《广州日报》的采访车,就十分礼貌地放行了。

  民警在码头周围巡逻

  车辆直到离海上码头前200多米的空地上停下。这时,海上码头周围人山人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原来,这些都是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都是从海陵岛步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这里的。在人群当中,不时看到身穿藏蓝色制服的公安人员来回巡逻。

  据了解,在沉箱上岸前夕,阳江市公安局抽调了一批公安人员维持秩序,海陵岛公安分局亦派出了10多名公安人员前来支援。

  武警在海上码头警戒

  上午9时许,记者从滑道走向海上码头,在离海上码头10多米远,只见10多名身穿绿色制服的武警战士一字排开,严禁所有人进入海上码头。10时多,公安人员开始疏散人群,并在码头至水晶宫两侧100多米的范围内拉起第三重警戒线,记者及游客只能在警戒线外观看。

  傍晚6时许,“重任1601”号半潜驳船开始靠近码头,记者来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筹建办,只见30多名武警战士正在加紧操练,随时进入海上码头保护现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