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第一集:小平-1977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15:30 SMG《东视广角》
高考1977第一集:小平-1977
高考恢复30周年

高考1977第一集:小平-1977
高考恢复30周年

  解说:

  黄山,云海茫茫,奇峰突起。

  1979年的夏天,一位历史老人和一群莘莘学子相遇黄山,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而这群学子就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的1978级大学生。

  上海复旦大学校史陈列馆,这里珍藏着当年邓小平与大学生的合影和有他签名的学生证。

  他就是学生证的主人陈静溪。

  陈静溪同期声:我们的同学一上去以后,见到邓小平就鞠一躬,说我们是哪一级的学生,就是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们就考上大学了,我们很感谢您。大家都觉得像拨乱反正这么大一件事情,能够打破十年来"文革"的许多禁区,包括恢复高考,能做出这么勇敢的决定来,大家就觉得除了邓小平,没人敢做出来。

  字幕:第一集 小平·1977

  深圳

  上海

  解说:

  2007年有两个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站在2007,回望1977,是恢复高考三十年。站在2007,回望1997,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1977年的恢复高考,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尤其在恢复高考后戴上了大学校徽的人们心中,他们生命中的1977是和邓小平连在一起的。

  张景岳同期声:当初有个电影,就是《甲午风云》, "请邓大人重新出山吧"。哗,大家在下面就拼命鼓掌。

  王小鹰同期声:那时候不可能想到,邓小平有那么大的魄力,一下子把废除了10年的高考恢复,这样一天,想都不敢想。

  李瑞阳同期声:确实邓小平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他抓住了中国发展的要害,就是人才,科技和人才。

  字幕:1977年11-12月 中国唯一的冬季高考

  570万考生走进考场

  画面:1977年高考考场门口,考生陆续走进考场

  字幕:2007年6月7、8、9日

  1010万考生走进考场

  画面:2007年高考考场门口,考生陆续走进考场

  解说:

  中国的高考被中止,是在1966年,那一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1966年6月6日北京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的学生联名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要求废除高考,说现行的升学制度是一种很落后很反动的教育制度,而砸烂旧的高考制度的责任首先落在她们的肩上。周孝正所在的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响应了这个倡议。

  周孝正同期声:我记得有一天,我们班的这些高干子弟,他们写了一个废除高考倡议。实际上在当时的氛围之下,即使我们班不写,别的班也写。

  解说:

  这封信虽然是一个学生写的,但却以整个班级的名义送给了毛主席。

  周孝正同期声:当时的氛围,不论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班,毫无疑问都同意,是这个意思。没有什么签名的这个意思,不可能签名,用不着签名,就是这么一说,大家就同意,那就是那种氛围,所以实际上是被这个浪潮所卷进去的。

  解说:

  196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通知》中说,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绊脚石。

  叶骏,出生于1949年10月。1966年取消高考时,作为优秀的跳级生,他原本可以提早一年走进某一所重点大学。

  叶骏同期声:结果,"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了高考,我们这个美好的梦想就永远成为梦想了。

  解说:

  自认为此生与高考无缘的叶骏没有想到, 11年以后的1977年,他终于拿到了高考准考证。

  即便如此,叶骏现在仍觉得,1966年高考的废除是自己人生遭遇的第一个大挫折。而在当时,在"文革"初期,包括叶骏在内的很多高中生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王小鹰同期声:我的感觉就是很迷茫。

  于漪同期声:因为那个时候是以革命的名义,就是一下子报纸上的连篇累牍的社论,革命要反修,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因此高考就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面,在那种狂热的革命风暴下面,就被淹没了。所以我作为一名老师当时心真是非常痛的。

  解说:"文革"十年的中国也许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把文化知识和知识分子视为洪水猛兽的国家。"四人帮"鼓吹,宁愿要没文化的劳动者,也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于是一批批没有高考没有书读的年轻人被分进了工厂、送到了农村。这就是当年知识青年在农村劳作的历史影像。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知识青年这个称呼实在是名不符实。

  张景岳同期声:当时特别是1969届,比较可怜的。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们实际上只学到了小学。那么小学稍微退一点,分数小数运算就不会了。其他笑话还多了。特别是我们知识青年当时讲写信写不好,写了一封所谓是"我每天和老大狼睡一起",实际是"和老大娘睡一起"。

  解说:

  这真是一种黑色的幽默,苦涩的笑话。

  中国青年人的知识是如此地可怜,新一代的文盲大面积地产生。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四人帮"一伙对教育的摧残和破坏,给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未来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大学开始招生,但是不是高考进大学,而是推荐上大学,当时有一个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对于文化考试只字不提。

  当中国的知识青年在农田里茫然地望着天空的时候,美国正在实行阿波罗登月计划;当我们正在头脑深处开展斗私批修的时候,别人正在研发个人电脑;当中国大地席卷着"文革"浪潮的时候,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

  中国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1976年,"四人帮"终于被一举粉碎,长达十年之久、把中国拖到崩溃边缘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

  1977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全面恢复邓小平同志一切职务的决定。重返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在公众前的第一次露面是观看了一场对抗性、竞争性很强的国际足球比赛。

  作为桥牌高手的邓小平重新出山后,主动向中央提出由他来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而他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恢复高考。

  1977年的8月4日早晨,邓小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

  事隔三十年,八十二岁的查全性教授仍清楚地记得小平在会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认真。

  查全性同期声:参加这种会议,很多人都不是亲自从头听到底的,而他能够从头听到底。而且,不是有意的一定要诱导大家讲出什么话,或者说先提出一个框框,主要是听。对于他这个态度,我们觉得还是很认真的,还是很真诚的。逐渐给我形成这么一个印象,就是这次会,还是有可能解决某些比较重大点的问题,所以是个好机会。

  解说:

  觉得机会来了的查全性首先提出恢复高考。

  查教授同期声:高考本身不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那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教育战线从解放以来,它到底这个路线是个什么路线。是不是一个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在当时是这么个讲法。我认为这个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高考自然也就解决了。

  解说:

  查教授提出的要彻底解决、彻底否定的就是"四人帮"的"两个估计"的荒谬理论,他认为必须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拨乱反正,把颠倒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这样恢复高考就迎刃而解了。

  在会上,邓小平说查全性讲得好,肯定了查全性的提议。

  杨学为同期声:其实邓小平早有准备。当然在这个会上,有的同志提出来,要恢复考试,要招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也是有历史功劳的,也是非常好的,他们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但是不能说,邓小平原来没想,听了他们的意见忽然灵机一动。不是,我觉得好像不是这么个意思,那只是一个历史的现象。

  解说:

  最后邓小平一锤定音,扭转乾坤,决定就在1977年当年恢复高考。

  随后,从1977年8月13日到9月25日,国家教育部召开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开得很长,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与会者纷纷要家里把秋衣寄来,开会的地点一改再改,从这一个侧面说明恢复高考有多么艰难。

  杨学为同期声:当时大家的思想束缚(得)比较厉害,一方面,觉得邓小平说得都对,太好了,因为这样的话就有希望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怕这样做了,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重犯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的错误,又怕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两难之间,很多人在这两者之间困惑。

  解说:

  为打破坚冰,开辟航道,邓小平在1977年9月19日发表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他说:"《纪要》是毛泽东同志画了圈的,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我们不能简单处理。"

  邓小平的这次讲话成为了重要的分水岭。此后,整个招生工作会议的氛围为之一变。

  1977年的10月20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布重要新闻,中国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进行重大改革,1977年的招生要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招生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象中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标题是"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从这一天起,1977年的高考进入了倒计时。

  因为是1977年的高考,再晚也必须在1977年的年底前举行,于是共和国就有了一次非常特殊的绝无仅有的冬季高考。

  就在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向全国公布的前一天,1977年的10月19日,于漪带着她的学生来到了上海电视台,她要在电视上上一堂公开课。她选择的上课内容是高尔基的《海燕》。

  三十年过去了,于漪对当时的上课情形记忆犹新。

  于漪朗诵同期声: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解说:

  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领袖的气质、性格往往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当机立断、敢做敢当、力挽狂澜,这就是伟人邓小平。

  1966年,周孝正和他的同学向毛主席保证过,没有他老人家的命令就不会进考场。1977年,周孝正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在而立之年走进考场,用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周孝正同期声:我们家里的人包括我的岳母、包括我的父亲,他们都支持,上!上什么?当然第一北京大学,第二清华大学,第三北京师范大学。

  解说:

  于漪,1966年停止高考时,她教的是高中毕业班,1977年恢复高考,她教的还是高中毕业班。

  于漪同期声:一个是希望在眼前,觉得欣欣向荣了。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解说:

  1978年的秋天,邓小平出访日本。在风驰电掣的新干线上,有记者问邓小平的感受。

  同期声:怎么样,乘新干线以后有什么想法?

  邓小平同期声:就感觉到快,有催着人跑的意思。

  解说:

  感受着国外高科技和现代化巨大推动力的邓小平是多么希望大力地推进自己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他深刻地意识到,助推中国现代化的引擎就是科技和教育。

  在科教引擎的澎湃动力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三十年前,恢复高考这件事是整整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站着一位历史老人,敬爱的邓小平。

  梅子涵同期声:我有的时候想起邓小平,我会流泪的。我把他放在最小的、一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很感恩。

  谢遐龄同期声:他实际上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深厚的支持,所以他讲出话来,是得到全国上下一致拥戴的。

  杨学为同期声:我认为,邓小平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改变中国的历史和命运,他选择的这个支点,就是高考。

  解说:

  1984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典的游行队伍中,北大学子亮出了"小平,您好"的大幅标语,表达他们对邓小平的深深敬意,这也是所有中国人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

  国庆游行队伍走过了天安门广场。中国,也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大时代。

  黄山,中国名山,虽然敬爱的小平已经离开我们,不会再上黄山,但是这位历史老人在恢复高考后的那一代大学生的心目中,在全体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都是高山仰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