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重负:高考改革路还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17:15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三十年来,为国选才3600多万,至今仍是最实用的人才选拔制度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区健妍 责任编辑 卫轶/美术编辑 郭子君

  200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社会各阶层都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回顾与反思。今天,高考已不再是一种精英选拔制度,而是一种大众化的平民教育。

  大市行情

  三十年“得失”费思量

  得: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失:少了童年时代幸福感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体现,而教育的公平,又使国人拥有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恢复高考 30年来,国家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高考人才考核与选拔制度,务求在高考“公平性”与高考“科学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教育公平的背后,却也包含“苦与泪”,30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学子为了拥有通向象牙塔的入场券,不惜寒窗苦读,奋发图强。他们的童年几乎都与沉重的书本作业为伍,被高考压力绷紧了神经,使本来应该在快乐与无忧无虑中度过的童年蒙上了阴影。尽管为高考“减负”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只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一天仍然紧缺,中国学生天真的笑脸一天都难以真切展露。得:读大学易了失:学费高涨了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8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财政投入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四倍,大学的毛入学率升至如今的22%。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昔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大大增加了中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机会。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从“免费”变成“收费”,有调查显示,近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10多年来,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得:学校硬件好了失:教学质量降了

  截至2007年初统计,全国拥有2286所普通高校,其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本文称为国家高校 )共计107所,其余的2179所普通高校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而中国民办高校总数也达到了 596所。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全力支持办学,社会资本加入办学,更使得中国高校发展迎来了春天,高校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宿舍、运动场等高校基础设施与设备焕然一新。

  但硬件上去了,软件却跟不上。客观地看,在快速扩招中,引进教师跟不上大楼建设,大楼建设跟不上扩招速度,更不用说图书馆、实训基地、教师培养、教学规范、校园文化等需要十年树木才能初见成效的细活。学生拥有的教学资源被稀释了,从统计数据上也很容易看出,生均拥有的经费、建筑面积、设施设备、图书、运动场等指标,都比不上扩招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由于高校师资建设等软件跟不上硬件的配套,使得近年高等教育质量直线下降,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接,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均遭到社会各界诟病。

  民众声音

  家长最盼:学费不涨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从此,“学费不涨”成为了众多经济困难家庭的最大愿望。

  今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宣布,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 年秋季相关标准。绝不允许一边加大助学力度,一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

  学生最想:考试不累

  “累累累,高考让人很受罪;分分分,不要老问我多少分。”对于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中国学生来说,高考无一例外是人生最重要,最残酷,也是最“累”的一仗,胜出,前途光明;落败,远景暗淡。2007年,中国高考考生突破1000万人,高校录取率约55%,这意味着,每两名高考考生中,有一人会被刷下来。残酷的学位竞争使得中国学生面对高考如临大敌,寒窗苦读十数载,只在高考3天内见分晓。

  板块联动

  个案1:3月27日,“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广东东莞召开。30年来通过高考为国家选拔了3 600多万人才,高考制度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个案2:2007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在创历史新高逾千万,同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约570万人,相当于197 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考生报名总人数。教育部宣布,中国高校毛入学率提高到22%,提前10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个案3:来自宁波的全国人大代表范谊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交出了长达8000余字的《关于废止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高考“存废”与“改革”之争。

  个案4:今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作为全国四个高考改革试点省区,同时实施了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四省高考新方案在内容、形式上发生重大变化。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外,各科目都明显加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查,重在测试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个案5: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个案6: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毕业生就业人数再历史高峰,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名家看市

  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高考改革最终能让有特殊潜能的孩子脱颖而出

  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高考改革应该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逐步走向“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谈松华认为,目前中国高校类型大致可分为“高职高专、一般本科院校、研究型院校”三类。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选拔权应直接下放到各个省,学生不再进行专门的知识考试;一般性的本科院校,仍然采用现有的高考形式,但录取标准除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外,还要参考社会服务和其他特长等。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选拔,除了参考高考成绩,学校要增加面试,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潜能进行测试。这样,那些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着特殊潜能的孩子,很可能在这样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龙头个股

  关键词:“自主命题”

  高考改革的核心之一是“自主命题”。截至2007年,全国已经有14个省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高考尽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全国统一考试的性质没变,分省招生计划没有变,录取的政策没有变,考生面对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改变。从各省自主命题的经验看来,高考考题越来越“活”,总的看来,死记硬背的题少了,考查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题目多了,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选拔,已经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减负有着特殊意义。

  关键词:“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对于众多高考考生和家长来说并不陌生。2003年,当教育部宣布“全国22所部属高校作为高考自主选拔录取首批试点院校”后,全国上下反响强烈,教育界人士称之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旅”。从2003年到200 7年,全国参加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数量从22所扩大到59所;考生报名形式,也由最初的单一“中学推荐”,变更为“学校推荐”或“个人自荐”等模式。根据教育部规定,2008年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但各高校仍然在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上积极改革探索。2008年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政策明确,对于特别优秀的有特殊学科才能的“偏才”,高考录取将网开一面,即使不达高考录取本科重点线,也将依据程序给予特招。

  关键词:“港校风”

  连续几年来,香港地区大学来内地高调招生,使得内地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对内地高校来说,“港校热”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两种大学制度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激荡、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同时提升了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2007年的高考录取当中,各省多名状元考生弃北大、清华而决心赴港深造。而首年纳入内地高考提前批次录取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更在多个省区创下了出档线高于北大、清华的纪录。近日陆续公布的2008年香港地区高校的招生计划中,有迹象表明,对于内地优秀研究生人才的招揽,将是港校在内地招生的又一新趋势,“优质的教学资源、宽松的治学环境、独一无二的国际视野以及可观的奖学金”,将是香港吸引内地拔尖人才的重要筹码。

  后市分析

  预测一:《色,戒》“高票入选”各省自主命题。

  预测二:偏才、怪才只要是人才,高校大门自动敞开。

  预测三:状元都被香港的大学抢光?香港地区高校高调地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源之后,2008年,港校将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向内地生源靠拢;港校也仍将是众多状元和高分考生的“首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