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正在进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11:49 南方都市报

  

绿色革命正在进行
深圳梅山苑全景图。绿色建筑的概念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资料图片)本报见习记者钟锐钧摄

  建筑能耗的增加已成为能源消耗增长过快的最重要因素。如何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成为深圳破解困局必须解答的问题。同样属于年轻城市、移民社会,同样面临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瓶颈性制约,这些相同点让深圳去新加坡取经有了借鉴的可能。

  长达53页的考察报告显示了此次跨海取经在技术层面获益良多。考察组建议深圳也效仿新加坡,实行建筑垃圾填埋收费。同时实行建筑垃圾的分类管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不过作为亲历者,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市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俊跃觉得新加坡在绿色建筑推行上更值得借鉴的是从政府、企业到市民,真正将生态环境和能源节约视为生命的“绿色意识”

  名词解释

  绿色建筑:是要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列出一组数据:建筑全过程不仅耗用了全球资源中50%的资源、42%的水资源和50%的原材料,而且导致了全球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效应、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

  清晨起床,主人走进浴室,吸聚太阳能提供的热水让他不花1分钱就享受一次晨浴;户外烈日当空,但双层玻璃窗户和外墙的遮阳装置,不但提供良好采光,而且将热辐射挡在室外,即使不开空调也感觉通风凉爽;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前晚暴雨的降水,供清洁工人清洗走廊……

  这种几乎没有污染、没有耗能的生活是否像“天方夜谭”?新加坡政府建屋发展局近期推出的首批“绿色组屋”样板“绿馨苑”,正将上述神话变为现实,预计2011年建成。

  绿色革命

  为破解困局最大规模的跨海取经

  如果说上面的场景还寄望于将来,那么现实的比较已让一些深圳人对建筑节能环保有了切身体会。

  到新加坡出差3周后,就职于一家外企的陈小姐回到深圳的公司。尽管中央空调呼呼地吹着冷风,但暴晒的阳光还是从大片玻璃幕墙射进来,室内闷热。“对比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尽管当地日照和气温都比深圳高,但双层玻璃、外墙遮阳装置和通风结构,让人不开空调也觉得凉爽。”陈小姐第一次觉得绿色建筑的概念离自己的生活很近。

  对于面临土地、资源、人口负担和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深圳,建筑能耗的增加已成为能源消耗增长过快的最重要因素。

  据统计,深圳建筑物用电负荷占全市总用电负荷的43%以上,新建建筑的能耗是北京、上海的2倍以上,是德国、丹麦的3倍以上。今年8月2日,深圳最高电力负荷为1018万千瓦,成为继北京、上海、苏州后第4个最高电力负荷超千万的城市,而深圳的面积仅为北京的1/8.专家预测,全市每年新增的1600多万平米建筑,将在未来几十年消耗大量能源。

  如何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成为深圳破解困局必须解答的问题。向先行的地区学习取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于是新加坡成为了深圳首先学习的对象。

  这是一个面积只有699平方公里、连水和沙石都要依赖进口的岛国。有限的资源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加坡显得尤为突出。同样属于年轻城市、移民社会,同样面临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瓶颈性制约,这些相同点让深圳取经有了借鉴的可能。

  今年8月底到10月中旬,深圳市政府派出140人的专项考察团,赴新加坡“跨海取经”。其中市建设局会同市城管局、建筑工务署、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一行14人,专门对新加坡发展绿色建筑进行了5天的考察。

  对此次考察的意义,业内人士甚至上升到“革命”的层面,认为深圳历史曾引发3次革命:上世纪80年代,深圳在全国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经历了市场经济革命阶段;上世纪90年代,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信息化革命阶段;近几年,深圳提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确定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可称为绿色革命阶段。

  “巧合的是,在3个历史阶段,深圳市政府都组织了考察团赴新加坡取经,而最近这次是规模最大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取经所得

  绿色建筑认证,人性建筑自调“体温”

  刘俊跃是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市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此次赴新加坡跨海学习绿色建筑考察组的成员之一。5天的考察中,考察组实地走访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建设局等5个政府部门,另外走访了5家企业单位,重点考察了国家图书馆、共和大厦等5个绿色建筑项目。

  “在发展绿色建筑上,新加坡政府的政策鼓励和立法管制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绿色建筑标志认证计划让刘俊跃印象深刻。该计划于2005年1月起推行,主要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与性能表现,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合格)、金奖、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达到金奖以上等级的,政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而人性化的建筑技术更让考察团有了直观的感受。位于新加坡维多利亚街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图书馆,是一座高16层、耗资数亿新元的前卫式建筑物。“设计师在朝向、结构等方面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风和隔热遮阳,”刘俊跃说。与深圳众多大片玻璃幕墙的建筑不同,该建筑设置了阳光遮蔽系统,采用日光照明策略,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光。室内的光线与气温可随室外变化进行调整,建筑内部只有部分采用空调制冷,其余均利用自然通风降温。

  对于深圳高楼普遍的玻璃幕墙,刘俊跃说,由于公共建筑普遍使用玻璃幕墙没有遮阳装置,每平米就有1000-1200瓦的热辐射。虽然新加坡气温比深圳高,但国家图书馆每平米能耗比深圳公共建筑能耗低很多。

  除了遮阳通风技术,由于新加坡降雨较多,建筑安装上雨水回收系统很普遍。“这点对于同样降水丰富的深圳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刘俊跃说。

  突围建议

  建筑垃圾填埋收费,强制推行遮阳技术

  “取经是为了学习国际城市的先进经验,然后才能结合实际取长补短,最后是需要有叫板的勇气和实力,全面迈向国际化发展,”有分析人士认为,与深圳有众多相同特点和瓶颈的新加坡,应该成为深圳学习、进而叫板的对象。

  在刘俊跃看来,虽然新加坡在绿色建筑方面成效显著,但深圳在建筑节能上的推进速度也很快,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在深圳并非没有落地土壤。

  2001年,深圳编制了我国夏热冬暖地区首部地方节能标准《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到2006年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是全国首部建筑节能法规。目前,全市共有24个项目被列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计划。体育新城安置小区、建科大楼等5个项目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确定为2006年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占全国同批项目数的25%.

  “越来越多的部门、企业和市民认识到绿色建筑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有这样的基础,现在关键是如何将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深圳落地,”刘俊跃说,为此考察组专门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考察报告。

  报告中建议深圳效仿新加坡推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分为认证级、银奖、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要求政府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强制进行绿色建筑认证。

  除此之外,考察组建议深圳强制推行遮阳技术。鼓励建筑从设计开始,设计和规划部门就要将建筑节能因素包括进去,提倡使用自然通风、采光和雨水回收技术。

  建设部门有关人士还介绍,考察组尤其强调效仿新加坡,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新加坡2006年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60万吨,日均产生量1600吨,是深圳同期的1/8.但其中98%得到了处理,50%-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而深圳建筑垃圾日产生量约1.7万吨,多数垃圾都是填埋处理,回收利用率仅为20%.因此,考察组建议深圳也效仿新加坡,实行建筑垃圾填埋收费,以经济手段促使承建方减少建筑垃圾。同时实行建筑垃圾的分类管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长达53页的考察报告显示了此次跨海取经在技术层面获益良多。不过作为亲历者,刘俊跃觉得新加坡在绿色建筑推行上更值得借鉴的是从政府、企业到市民,真正将生态环境和能源节约视为生命的“绿色意识”。

  “即使建成再多零能耗的绿色建筑,市民使用时如果没有这种绿色意识,城市在可持续性发展上仍然将受到瓶颈性的制约,”他认为,这点对深圳绿色革命任重道远。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宋元晖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罗志明侵权举报电话:020-87385923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