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需求与智慧的政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13:38 新世纪周刊

  -秋风

  秩序与稳定本身不是政治的终极目标,只有在它能容纳、推进自由、民主、法治、自由市场等好的制度的生长时,它 才会给民众带来自由、尊严与繁荣

  美国《时代》杂志把普京评选为2007年年度人物,国内舆论对此见仁见智。有一种说法是,西方人固然可以批评 普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由,但对于过去十数年间饱经政体变局、亲历国家由盛而衰的“俄罗斯人民”而言,他们最清楚他 们需要的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俄罗斯人民这些年来及现在最需要的是秩序和稳定,而普京给了俄罗斯人这些,这就足够了。

  如此话语,至少是有欠反思的。什么是“人民”?人民仅仅是一个便于抽象思考的政治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可随便 应用于现实政治过程的法律概念。尤其在选举政治中,没有什么人民可言。你可以说俄罗斯多数“选民”选择了普京,这并不 等于俄罗斯“人民”选择了普京。那些没有投普京的票的选民,同样也是“人民”,而他们的投票行为表明,在他们看来,俄 罗斯人民需要的不是普京,而是别人。

  退一步说,即便把多数选民的需要、选择当成人民的需要、选择,这种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吗?多数选民作出 的选择就一定是好的选择吗?

  在中国语境中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有点超前。但是,这样的评论却涉及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值得一辩。简单地说, 宪法的存在本身,或者更准确地说,宪政制度之建立,就隐含了对人民、对选民的某种不信任:选民有时候其实并不十分清楚 自己需要什么。或者说,有的时候,选民们基于某种临时的考虑而迫切需要的东西,很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

  还是拿俄罗斯来作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俄罗斯确实充满了转轨的混乱,多数民众当然本能地希望社会恢 复秩序,他们可能需要一位强势人物。普京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但是,这个秩序真的就是 一种可持续的秩序吗?普京离开之后,这个秩序会怎样呢?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好的秩序吗?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秩序与稳定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秩序与稳定本身不可 能是政治的终极目标,只能是通往更高目标的一种迂回手段。具体地说,秩序与稳定要具备向自由、民主、法治、自由市场开 放的潜力,能够容纳、推进这些好的制度的生长,从而最终给民众带来自由、尊严与繁荣。如果所谓的秩序与稳定成为政治强 人的唯一目标,自由、民主、法治、自由市场在他的统治下无从顺畅生长,那这个强人一旦离开,他精心维系的秩序与稳定恐 怕也会陷入危机。

  也就是说,政治人物与选民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也应拉长视野,考虑政治共同体长远的和平、利益。问题是,选民或 政治强人未必总能做到这一点。宪法、宪政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解决选民、政治人物知识、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问题。宪法确 定了某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没有什么可权衡取舍的,统治者和选民必须近乎无条件地承认、接受和坚守,而不能基于权宜的 考虑、基于眼前的需要,做出长远来说可能危害更大的选择。

  如果政治人物能够基于长远视野考虑问题,而不是贪恋自己的权位,那就可称为“明智”。民众能够基于长远视野考 虑,把宪政制度之确立和正常运转看得比强人下的稳定更有价值,那就可以说认识到了自己的正确利益。

  这样两个群体积极互动,就可以无中生有,创造出宪政秩序来。政治人物之伟大与否,不在于他掌握权力的时间有多 长,也不在于为国民带来了多少财富,甚至也不在于他治理下的国家是否实现了稳定,而在于他是否运用自己的政治技巧、运 用他所能支配的力量,推动了宪政框架之形成与正常运转。稳定固然很重要,但政治人物如果经历不稳定却建立了宪政制度, 那反而更能证明政治人物之伟大。同样,如果忍受了某种暂时的困苦但收获了一个宪政秩序,那反而更能证明这个共同体人民 的政治智慧。政治人物迷恋自己用强力维系的秩序,民众安于强人控制下的暂时的稳定,终究是国民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

  (作者为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