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可利用民间资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10:59 新民周刊

  BY 望海潮

  “南海一号”总算进了水晶宫,全国人民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大家关注的是门票价格和能看到多少宝贝的问题。“ 南海一号”的出水,再一次证明了广西、广东、福建乃至浙江一带的海湾及渤海一带的港口,可能有大量的沉船遗迹及珍贵文 物,这条沉积物线勾勒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海路。如果我们再将视野扩大到东南亚一带海域,就可以知道外国的探险家 已经在动手打捞中国沉船文物了。

  早在1975年,西南印度洋就掀起过一场打捞中国水下文物的热潮。一个名叫雅克·杜马的法国人打捞到一批精美 的明代瓷器。随后,一个名叫罗伯特·斯坦因的美国人打捞起一批明万历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1979年,在韩国沿 海的海底发现了一艘元代的沉船,打捞起6400件元青花和元龙泉。至于国外探险家将中国水下文物拍卖而获利的新闻更让 国人郁闷不已。1983年,世界著名寻宝人黑切尔把在新加坡东南婆罗洲附近发现的明末清初的中国瓷器带到阿姆斯特丹拍 卖,仅拍卖商就获利200万美元。过了两年,此人又在同一地点发掘了一批中国瓷器和金锭,拍卖后获利1525万美元。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哈等人在我国南海海域的一艘沉船中盗掘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约15万件,金锭125块, 次年在荷兰拍卖,获利200万美元。

  这一情况引起了我国考古界的重视,于是自1987年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开始在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 近海海域进行水下调查和发掘。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考古工作者,那就是资金的短缺。国家每年下拨的经费 才100万元,这点钱只够作有限的调查,而不足以支付长期水下作业的费用,更不足以与国际水下盗掘组织“竞争”宝藏。 这次史上最昂贵的“打捞秀”加上建造水晶宫总共耗资两个多亿,估计接下来还会往这个洞里扔钱。要是再挖出一两条沉船, 财政吃得消吗?所以,要解决资金与保护矛盾,不妨再解放一点思想。

  怎么个解放法?四个字:藏宝于民。藏宝于民,是我国政府对待民间收藏的态度,在我们历代历朝是有着优良传统的 ,也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积累和全民素质提高的。如果我们从民间筹集水下作业的资金,前景就会变得相当乐观。比如考古界发 现了一批水下文物后,做个打捞预算,并对文物从拍卖行情出发大致估个价,在民间发起一个筹资活动,每个投资人都可以从 水下文物中得到与投资大体等值的瓷器或其他收藏品作为回报。而从整个打捞收获看,政府方面可以不花一分钱的投资,得到 大部分文物,减少文物流失的危害。如果挑一些价值较低的出水文物拍卖,还可以为下一次打捞工作集资。对中国文化遗产感 兴趣的企业界和文化界人士也一定会躬逢其盛、同襄盛举的。

  再从考古学层面来说,经得起海水腐蚀的文物一般以瓷器为主,瓷器又大多为外销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不会很高 ,毕竟不是官窑器,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怎么也敌不过传承有序的历代官窑器。而现在官窑器在拍卖市场上也是“随拍拍 ”的,那么让几件给老百姓玩玩,又有何妨?这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