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还是中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13:08 中国青年杂志

  编 译/徐卓君

  或许是一夜之间“中产阶级”这个词开始流行,报纸、电视、街头巷尾,人人都知道并且在谈论中产阶级。按照官方的说法,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5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家庭。如果以此为标准,现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为1.5亿,10年后会迅速增至2.8亿。

  然而,仍有许多中国人,包括收入在这个标准之内的中国人,并不认同这个标准。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大部分都对此持怀疑态度,这其中包括企业的副总、时尚杂志的主编、古玩店的老板、外企的白领……

  在他们看来,在市区有公寓、郊区有别墅、开跑车、闲暇时去欧洲旅游,才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符合这个标准的当然少得可怜。

  事实如此,《新闻周刊》一篇题为《都市精英新烦恼》的文章指出,飞涨的房价正从另一个角度改变着都市人的生活,房价已经远远脱离大部分人的负担范围。小徐是时下都市的“白骨精”即中国大城市里的白领、骨干、精英,她是北京一家电视台一档黄金节目最年轻的编导。按照一般的说法,她是一个中产阶级。但是,她仍然负担不起高昂的房价,小徐说:“我大学毕业时,东四环房子的单价和我当年的月薪差不多,但现在却涨到了我现在工资的一倍。”在北京,与小徐一样面对同样住房困窘的精英一点都不少。

  《澳洲人报》也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和澳大利亚的中产阶级完全不一样,中国的中产阶级通常都是倾其所有来购车买房,以至没有钱来购买其他商品,更不用说去度假了。而在发达国家,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属于中产阶级的重要指标。

  是的,许多中国人在买车,但他们不一定就是其他商品的消费者。总部设在上海的市场研究公司AccessAsia的研究总监保罗·弗伦奇在谈到重庆时说:“我没有一个客户在那里做奢侈品赚了钱。”

  很多零售商在中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例如,上海市政当局向一百多家公司发放许可证,准许他们在偏远的街区开设超市。“但没有一家是赚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弗伦奇说。

  也许美国的例子能给中国的中产阶级一些借鉴。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中产阶级国家。早在1940年,《财富》杂志在美国作过一项调查,就有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隆沃思指出:“这些声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不一定拥有相当的财富……餐厅服务员、工厂工人、企业主管、股票经纪人等都坦然以中产阶级自居。”

  印度亦然,一家新加坡媒体称印度中产阶级阵容庞大,成员有7亿之众, 在孟买,大部分人都将自己看作是中产阶级,当问起一位三星级酒吧的侍者是否是中产阶阶时,他会脱口而出:“当然!我们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

  大部分美国人或印度人将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这与他们对中产阶级的文化定义有关。在美国,中产阶级一词就是普通一族的同义词,就是中国人说的老百姓或收入一般的人。

  《联合早报》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却绝对不是普通一族,他们是有身份的象征,在人们的眼里,中产阶级大多过着优雅的生活。努力跻身这个队伍之中,已经成为多数中国城市人追求的目标。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或许跟语言差异有关,英文的“middle-class”如果直译就是“中间阶级”,而中文的翻译就成了“中产阶级”,两者的意义是有所差异的,因此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不同。而美国是英语国家,印度也是一个使用英语的国家,因此他们对“mid-class”的理解是“中间阶级”。

  现在,也许用中间阶级更加准确一点,的确,中国的中间阶级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主管安德鲁·格兰特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主任黛安娜·法雷尔共同撰写的题为《一个巨大市场的诞生》的文章,认为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出现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麦肯锡《2006年中国新消费者特别报告》同时认为,这些数亿新兴中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稳定因素和中国经济的助推器,正是这些中间阶级的存在,中国将避免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的哑铃经济——庞大的穷人阶层、人数不多的富豪阶层和人数同样稀少的中间阶层。

  责任编辑:邱四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