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富:捡个老人养五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尉迟国利

  12月初的围场已是寒风刺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二十几个孩子正在听张国富老师讲课。

  “绚烂之极归于平静”。没有了记者的镜头、闪光灯和老人在身边后,张国富又恢复了像白开水一样的平淡生活。偶 尔闲下来,会想一想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这样虚弱的老人,能让她走吗?

  2002年10月末的一天,那天天气阴沉,呼呼的北风不时扬起沙尘和枯枝败叶在天地间打着旋儿,绑着护膝还感 到凉飕飕的张国富,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后骑摩托车准备回家,随着车的转弯,他突然发现一位老人蜷缩在桥下瑟瑟发抖。

  张国富下车走到桥下,老人衣衫单薄破旧,脸上流露出多日颠沛的憔悴和无助。老人张着嘴发着“啊,啊,”的声音 ,手不停地向他比划:原来老人是一个讨饭的聋哑人。

  张国富向老人比划去他家吃饭、住宿。老人有些疑惑地望了望他,随后,跟随张国富上了摩托车。

  “怎么回事?”妻子暴永芝疑惑地问了一句后,就为老人倒水洗脸,为她换下破旧的衣服,为她盛上热乎乎的饭……

  当时的张国富没有太多的想法:“老人在家住一宿还不走吗?”第二天,妻子暴永芝给老人找了一身毛衣、毛裤,又 给她带上了一些干粮,老人离开了张家。

  没想到半个月后,老人又找回到张家来了。通过简单的手语与老人交流得知,老人有自己的家,有4个儿女。她是在 上山采蘑菇时遭遇大雨,半路走失的,之后一直讨饭、流浪。因为是聋哑人,又不识字,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怎样与 家人联系。

  张国富对妻子说:“说什么也不能让老人再走了,既然找不到她的家,我们就养着她,生病了我们给她看病买药,到 最后我们给她养老送终。”

  妻子说:“咱家不富裕,收养她我们的日子就更难了;不过老人确实很可怜。”张国富一家五口,上有老母,下有两 个读书的孩子,虽然他当时有几百元的工资,但要救助学生、资助邻里,加上他和妻子都有病,时常买药看病,日子过得十分 清苦。“这事儿谁遇到都会伸手相助,如果老人从我家走后有个三长两短,我们的良心一辈子都会受到谴责,不得安宁。”正 是这种朴素的想法,让张国富夫妻坚决要把老人留下来。

  这一住下就是五个年头。直到今年11月,才知道老人名叫胡玉荣。

  -把爱奉献给需要的人

  五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五年时间,胡玉荣老人得到了细心照料,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五年时间里,张国富就真 的没有一点儿遗憾?“有。我觉得最对不起的人是我的女儿。”2004年,初中毕业成绩也很好的大女儿张智慧,完全可以 上高中,考大学,可当时家里赡养两个老人,为了资助学生、同事和邻里欠下了不少外债,她看到这种情况,毅然外出打工, 把挣来的钱全部交给家里补贴家用。“你恨爸爸吗?”有时,张国富问自己的女儿。她说:“当时恨,因为你心里总是装着别 人,对别人照顾的比对我们好,现在不恨了,我外出工作后,越来越感到你是一个好人,好爸爸,今后我也要像你一样把爱奉 献给别人。”

  有了女儿的话,张国富的遗憾或许稍减了些吧?可他却又说出了另一件让他不能忘怀的事情:胡玉荣老人家的日子过 得实在太寒酸。吃水要到几里地外去拉水,家中连件像样的家用电器都没有……这些让张国富看在眼里。“马上要放寒假了, 我准备带上孩子们一起去看看老人,给她买些必需的生活用品。”

  “我认为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最普通的一件事”。面对各路媒体的采访,张国富反复说着 这样一句话。

  话是不假,也说得实在。可谁又能像他那样做到五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照顾素不相识的老人呢?

  无疑,张国富捡老人、养老人、送老人的事儿,给现在这个充斥着物欲的社会带来了一片片的清爽。

  张国富的仁爱不仅感动了双峰山村人,感动了胡玉荣老人的家人,感动了和胡玉荣住在一个村里的村民,更感动了冀 辽两省人民:几十辆出租车,自发组成车队迎接送胡玉荣老人回家的张国富夫妇;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张国富坐上了“宝马”车 ,胡玉荣老人家乡———辽宁省朝阳市人民几次为他戴上大红花和花环;乘坐的大巴车,拉起“河北好人张国富感动朝阳”的 巨大横幅;在朝阳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五分钟的热线电话中三次提到“代表朝阳人民给你跪下 了”……“说实在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媒体,如果没有媒体的帮忙,老人不会找到家。”张国富说。“是你做到了别人没有 做到的事情,让我们感动,我们更应该感谢你”,记者说。

  “哪天等你有空了,来围场咱哥俩好好喝两盅,我挺爱喝的。”张国富笑着向记者发出了邀请。

  我欣然接受。我想,和这样一位好人交流,我的思想也会受到洗礼的。

  涞源三姐妹:16年扶孤养老近百人

  本报记者祁胜勇

  成为2007年度感动人物,这让涞源三姐妹很欣慰,她们说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父母亲了。

  16年前,母亲去世,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产”———她抚养了几十年的两个聋哑孤儿和一个孤老太太,李云峰姐 妹三人继承了这份“遗产”,并把赡养孤老当成自己全部的事业。开煤厂的大姐李凤瑞遇到孤寡老人就收养照顾,给他们养老 送终。二姐李云峰收养孤儿,三妹李凤梅是农民,经济条件不好,她就出力,帮着两个姐姐伺候老人和孩子。

  16年,她们先后扶孤养老近百人,目前仍抚养着六个老人、九个孤儿。她们的善举,赢得了当地许多人的敬佩,她 们在当地坐公共汽车,常常被认出来不要钱;大姐的煤厂没钱时,货主们也愿意赊给她……2003年,她们发起“涞源绿色 家园”,通过与妇联以及一些爱心团体、爱心网站等机构合作,几年来,使上千名贫困学生和多名贫病者得到救助。

  她们说,母亲给自己留下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遗产”,继承着这份“遗产”,让她们有了一种最富有、最美好的人 生。

  赵宝琴:让残疾孩子自食其力

  本报记者祁胜勇

  这几天,被衡水群众称为“残疾孩子的爱心母亲”的赵宝琴心情很好,因为她不断听到自己的学生在外面闯出一片天 地的好消息。

  聋哑学员张文龙曾是赵宝琴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如今他已经在京城成了“大师”级的内画高手,他不仅有了自己的 店面,而且他的产品远销海外。

  赵宝琴,曾是衡水市食品厂的下岗工人。2001年她在衡水市残联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所培养残疾孩子学习衡水内 画艺术的学校。为让这些残疾孩子学好内画艺术,几年来赵宝琴和他们同吃、同住,像母亲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用自己 的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信念。

  残疾人李俊海曾在学校担任会计,赵宝琴找到他时,他因为没有工作已经流浪三年了。谈话中赵宝琴知道他曾经学过 文秘,并且有中专学历,就邀请他到学校来。说虽然工资只有一百块,但是管吃住,又有事做,小李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小 李非常感谢赵宝琴:“没有赵老师,我现在还不知道睡在哪个桥洞下面。

  逢年过节,赵宝琴家的电话就成了热线,都是那些毕业的残疾学生,道一声问候,说一说现状,知道孩子们过得挺好 ,赵宝琴觉得很欣慰。那些不能说话的孩子就给她发短信问候:“没有您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谢谢老师!”赵宝琴说:“有 什么可谢的,我把他们都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0名残疾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一技之长,有40多名内画技艺好的学生被北京、天津、 珠海、杭州等旅游胜地的旅游产品公司高薪聘用,他们制作的部分内画艺术作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眼下赵宝琴 创办的这所学校已挂上了河北省残疾人内画艺术培训基地的牌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