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死亡”作文引热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08:40 三秦都市报

  本报昨日报道的《初中生作文“欣赏死亡” 母亲恐慌求助本报》引起众多读者、市民的极大关注。就此问题读者观点一再碰撞:有读者认为,小聪是一个天才,应好好培养。也有市民说,小聪的情绪很危险,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敏感的心不能过度刺激。究竟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还是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小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昨日,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进小聪的学校了解情况。

  班主任:

  孩子很优秀,只是喜欢表现自己

  记者来到小聪就读的学校见到了班主任尹老师。据尹老师讲,她从小聪进入初中以来一直担任其班主任,在她眼里小聪表现良好,而且曾经是数学课代表,在班里和同学们相处非常融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她没有觉得小聪和其他孩子有不同的地方。只是非常喜欢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已,小聪总是想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比如看待事物的观点等。但她认为,这是孩子想表现“酷”的一种方法,想用这种方法引起大家的注意。

  语文老师:

  类似的题材已经不是第一次

  对于小聪写出“我欣赏死亡”这样题材的作文,小聪的语文老师徐老师表示不惊讶。徐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我欣赏死亡”这类题材的作文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之前小聪也写过一些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作文,她曾经和小聪的班主任沟通过小聪作文偏激一事,也找过小聪谈了几次话。谈话时小聪会认真听,但是小聪心里总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会认同老师的说法,但如今的学生和之前不一样,很强调自我的感受,所以,谈话改变不了小聪的想法。而据她了解,小聪很喜欢阅读,特别是喜欢阅读外国名著,而外国文学中很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所以小聪也比较注重自己个性的发展,她认为家长没有必要紧张。

  徐老师谈到,有一次上课大家谈到关于“乘坐公交车让座的问题”,有名学生说,他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年人,主动让座。结果老人却说:“你早该让座了。”这位同学认为老人倚老卖老。而小聪面对这个问题时说:“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让座这个行为是必须的而且是正确的,其次,让座这个行为要辩证的去看待,重要的是你让了座,至于老人是用什么态度回复你,这些没有必要去计较,因为这是那个老人个人的事情。”徐老师说,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聪很聪明且思想健康。目前,小聪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些别人看上去很奇怪的想法也是正常的。

  孩子父亲:

  爷爷奶奶对孩子影响大

  对于小聪写出偏激性的文字是否和成长环境有关,记者昨日采访了小聪的父亲戈先生。说起儿子,小聪的父亲戈先生和母亲姚女士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儿子很有天赋。

  戈先生说,儿子从小受到他的熏陶,非常喜欢文学作品。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他发现小聪阅读图书种类特别杂(除了禁书),像古希腊传奇、自然科学、探索发现、世界的奥秘等等小聪全部涉猎。看书多了知识也就丰富,所以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就会比同龄的其他孩子成熟。小聪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他和爱人的想象,每次了解到有关政治、自然科学类的信息就要主动找他讨论,所以,他认为小聪只是比其他孩子想法更深刻一些。如果说对社会有些偏见,可能是小聪爷爷奶奶的观点影响了他。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他的住所离孩子的学校比较远,所以孩子就住在爷爷奶奶家。孩子的爷爷奶奶是退休干部,对现代人的做事方法常常产生不少意见,很容易抱怨社会,如走在马路上看到某个女孩穿衣不得体就会批评,最近两位老人对明星作秀、网络毒害青少年等事件进行讨论批判。对某件事情不满时两位老人就会展开批评性的讨论,爷爷奶奶无意中的讨论可能就会把观点传给小聪,而思想还处于不健全时期的小聪不去分析事件本身,直接引用,这可能是造成他对社会有偏见看法的主要原因。

  市民看法:

  不正确引导 孩子恐进入误区

  不少市民就小聪作文偏激一事谈了自己的看法。市民苏先生说,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谈的是什么情呀爱呀,才叫可怕,小聪的想法在他少年时期的思绪里也出现过,所以不必太大惊小怪,这个孩子思维活跃,是一个天才,应好好培养。杨女士对记者说,当她第一眼看到孩子写“欣赏死亡”的标题时她确实也被吓了一跳,但看完记者和小聪的谈话采访后,认为孩子的想法需要有人正确的引导,引导正确了孩子可能有很大的成就,反之孩子可能走向误区。市民冯女士认为,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孩子的这种情绪很可能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关。她说,自己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她本身也是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她认为儿童在父母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照顾,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父母的这些不良情绪及其一些行为方式。内心的矛盾导致他们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有的则出现一些查不出生理改变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胸痛、憋气等,以缓解内心更大的不安。长此以往,他们会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采取一些抵抗行为,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丧失自尊和自信,经常爱与惹麻烦的儿童在一起,于是越来越不被周围喜欢,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孩子心理问题与家长的不良行为、情绪往往互为因果,需要双方进行调整,但成人更应该自制。

  本报记者 朱娜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