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整合就像谈恋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14:56 三联生活周刊

  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看来,中国汽车行业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要想真正做强,在总量上来说,我们已经具备条件,问题是必须要有强势企业把这方面做起来”。

  张小虞认为,中国汽车业的战略整合序幕早已拉开,“国内汽车行业这些年的整合一直在悄悄推进,从没有停止过。上汽集团通过战略重组,与柳州汽车、烟台汽车、青岛汽车实现战略联盟;如今,又通过荣威项目,与江苏汽车全面合作。对汽车企业来说,整合有个时间表,但国家不可能为企业排时间表,只能指一个方向。这就像是年轻人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他们自己说了算”。

  国际上六大汽车集团,年产规模都在400万、500万辆。年产的意义,不仅是在汽车行业内比大小,而是指它的规模竞争优势。对汽车行业来说,规模竞争力是衡量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丰田、通用、大众、戴姆勒、雷诺等等,无一不如此。

  在中国,汽车企业通常是地方政府的门面行业,同时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以至于很多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这个局面在过去几年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例如东风汽车集团到广州花城开始生产制造与日产合作的轿车,一汽集团与天津方面的合作也属跨地域发展。外资企业也开始出现与多个中国企业合作,例如大众汽车与上汽和一汽的合作,日本丰田公司与一汽合资的同时也与广州汽车集团合作等等。国内的企业也非等闲之辈,上汽在与大众合资的同时还与美国通用汽车合作,一汽在与大众合作的同时也与丰田合作,福特在与长安合作的同时也在南京建立了发动机生产基地,整个汽车行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张小虞说,在中国轿车市场有了比较大的量以后,依靠小作坊式的生产显然已经制约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的汽车厂商兼并小公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汽车演绎“大国崛起”

  在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otor Vehicle Manufacturers)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世界轿车总产量49886549辆,商用车产量是19240607辆,全年合计汽车产量是69127156辆,年度增长为4%。日本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家,2006年汽车产量是1148万辆,其中轿车制造了975.6万辆,增长率是6%。美国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国,全年的产量是1126万辆,商用车产量689万辆,远远大于436万轿车,但是美国2006年的产量降低了6%。德国的情况不太乐观,全年产量只有58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占540万辆,全年只增长了一个百分点。而中国2006年汽车的产量则达到了718.8万辆,其中轿车产量达到523万辆,全年增长速度是25.9%。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800万辆的大关,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中国将在2010年超越日本或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制造第一大国。

  另一组关于中国汽车的数据也呈现出一根笔直的阳线:200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20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是60万辆。2001年汽车产量239万辆,轿车70万辆。2002年汽车产量370万辆,轿车首次超过100万辆,达到110万辆,增速达54.6%。2003年汽车产量451万辆,轿车产量一举提高到201万辆,在这一年轿车销售空前火暴,甚至出现加价才能提车的现象,业内称之为“井喷”。2004年中国汽车完成了531万辆,轿车达到248万辆。到了2005年中国汽车完成570万辆,轿车超过300万辆。从2000年到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7年的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20%,这样的增长速度在100多年的汽车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汽车帝国的启发

  德国是研究汽车工业比较彻底的一个国家,他们对汽车工业的理解与其说深刻不如说干脆是经验之谈。记得几年前采访德国奥迪公司董事,曾经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否担心宝马和奔驰在中国超越奥迪?当时他的回答是:短时间,他们还不会构成威胁。他说,奥迪的量是决定性因素,从采购的角度,购买10万台变速箱和购买1万台或者1000台的价格有天壤区别。奥迪董事所说有关规模竞争力。

  德国汽车工业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经济奇迹的发动机,7个就业位置中就有一个来自汽车工业,这个国家28%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经费都用在了汽车工业上。德国汽车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的贡献是20%,在德国,汽车工业创造的直接就业位置是78万个,与汽车相关的产业的创造的就业位置则为450万个。德国汽车工业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在160亿欧元。

  如今,这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大国在制造总量上已经被中国超越。根据德国经济研究院的报告,一个以制造豪华轿车闻名的汽车帝国很可能失去竞争力,道理很简单:汽车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将决定这个行业的命运,德国的高工资和已经被大大压缩的工作时间迫使很多企业把工厂迁移到国外。德国每小时33欧元的工资成本比美国和日本高出20%,这个成本比其他欧洲国家高出50%,比刚刚加入欧盟的几个东欧国家的工资成本高出550倍。成本控制方面,德国汽车工业与亚洲特别是中国比较,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德国汽车纷纷在中国建厂生产轿车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世界汽车工业在1995到2005年的平均增长超过了30%,对任何一个主要经济实体来说,汽车工业都是支柱产业。制造6000万辆汽车需要雇用900万名员工,以此类推,全球汽车制造业为整个制造行业提供了5%的就业机会,按照一个汽车就业位置创造5个相关领域就业机会来计算,汽车工业为相关领域创造的就业位置多达5000万个。

  汽车工业不但带动了钢铁行业,同时也带动了铝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塑料、玻璃、纺织、橡胶甚至电子行业都参与到汽车工业中来。汽车行业也是带动投资的一个行业,在过去一年中,汽车行业投入汽车开发研究的资金达到850亿欧元,据不完全统计,10个主要汽车制造商总计贡献了4300亿欧元的税收。

  汽车帝国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战术层面,更有战略层面。对行驶在快行道上的中国汽车来说,有许多问题需要不厌其烦地思考以便明确未来的走向,比如:为什么发展汽车?如何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中国如何成为汽车强国?-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