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后 同代知青的不同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05:5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2007年12月21日,对于留守在叙永县城的成都知青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叙永县城的小河边来了一群头发斑白的老人,他们聚集在一起,留下一张合影照。他们中很多老人感叹:这样一起合影的日子恐怕以后不多了!这群头发斑白的老人就是如今仍旧生活在叙永,曾经在后山茶场辛苦三十多年,早已退休在家的9名成都知青们。

   留守知青

  800元退休金撑起一个家

  12月19日下午,后山镇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高山浓雾出好茶,后山的冬日,这样的大雾天气时常可见!”头发斑白的63岁老知青罗朝诗说。在后山镇一条偏僻的老街上,见到记者的罗朝诗显得很拘谨。他说,8年过去了,还有成都的记者来后山看他,心里真的很高兴。罗朝诗说,现在除了他而外,还有其他的知青居住在叙永县城附近,和他住得最近的是落卜镇上的成都知青杨兴本。

  12月20日上午,记者从后山镇出发驱车30分钟后,达到落卜镇。很顺利,在河东社区一家属区5楼,记者找到了老知青杨兴本。听明记者来意后,杨兴本给住在叙永的老知青廖爱平打了电话,由廖爱平组织在叙永的知青,并定于下午1点在叙永后山茶场的销售门市见面。

  12月20日下午1时,记者在叙永后山茶场的销售门市见到至今留守在叙永的钟孝穆、罗朝师、杨兴本等9名成都知青们。这些当年的知识青年们,如今已经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得知记者专门从成都来到叙永采访他们的生活状况时,9名知青一起凑够100元钱,硬要请记者到茶楼喝杯茶。他们想尽一切方式来感恩成都来的客人。他们告诉记者,8年前,因为成都媒体的一次专题报道,让他们这些没有回到成都的知青们在退休待遇上得到特殊的照顾。

  记者了解到,这些当年的老知青们现在都是靠每个月800多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在叙永县,一个月8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他们说,以前在茶场时生活艰苦,很少能吃到油荤,现在每个月800多元的工资仍旧让他们过得举步维艰。一家人一个星期能吃上两回猪肉就不错了,买菜也是买差的最便宜的下脚菜,但生活上再艰苦也比以前在茶场的时候好多了,最令他们担心的还是看病问题。一家人除了生活外根本就“生不得病”。这些老知青们说,因长期在茶场工作,很多人都落下一身的病,关节炎,心脏病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有的病症,但他们很少有人进过医院。病得严重了,就自己买点药回来,症状缓解了就算了。

  留守知青后代

  大多靠打工维持生活

  在茶楼里,这些当年的知青们谈到各自的家庭状况时,都皱起眉头。他们说,由于他们这一代人在茶场时遭遇的艰苦生活条件,也给他们的下一代的生活和发展都受到牵连。他们的子女们大多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很多都只有初中文化,现在都在靠打工维持生计。

  廖爱平和在茶场的妻子结婚后生有一女儿廖丹,现在在叙永的一个镇上上班,很少有时间看望父母;张永富目前有一儿一女,儿子张军,女儿张小红都是靠打工维持生计;明智全有一女名叫明阳,现在广州打工;钟超富的女儿钟友琪现在打工;钟孝木目前有一子一女,也在打工;罗朝诗有一女儿也在广州中山打工;杨兴本有一儿子在广州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在这些留守的知青中只有张连生有一女儿张丽,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现在也在外地工作。

   返城知青

  欲建QQ群畅享幸福生活

  2007年12月.30日,成都的清水河公园望湖居,后山茶场回到成都的60余名老知青们在这里举行2007年最后一次聚会。分散在成都各地的老知青们聚集到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批知青最早下乡的时间在1963年8月,这一去至今已是40多年了!四十多年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有多少感天动地的事迹值得缅怀,有多少悲欢的情节可以追忆!8年前电视中报道的这些主角们今日再相聚,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

  在现场,记者见到当年电视台纪实片中的主角之一唐玉琼大姐。和8年前的唐大姐不一样的是,唐大姐明显苍老了许多,但比以前看上去更精神。唐大姐说,她现在过的很幸福,每个月有700多元的退休金。

  刘守根大爷是回成都知青中近况比较好的一位,他现在在盐道街有自己的图书铺子,生活过得清闲而充实。成都知青的每次聚会都由他负责组织。刘大爷虽然和其他知青一样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岁月,但却比其他的老知青活得更“前卫”,他喜欢上网聊天,有两个属于自己的QQ号,有自己的电子邮箱。60多岁的老知青,正在用新的姿态学习新的知识。刘大爷告诉记者,他一直以来有个想法,想建立一个属于后山茶场老知青们的QQ群,这些老知青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感怀。

  2003年后山茶厂破产解体前后,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成都知青中,有很大一部分逐渐离开后山茶厂回到自己的故乡成都。在聚会现场,记者了解到,这些回到成都的老知青们目前的情况都还不错,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他们靠退休金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开支,普遍感到幸福。

  聚会上,8年前对生活还充满迷茫和无奈的衡春先大爷告诉记者,他现在和老伴居住在崔家店附近,房子是父母留下来的遗产,和哥哥合住。他每个月的退休金在800元以上,加上老伴的600多元退休金,夫妻俩的退休金每月在1400元左右,如果今年退休金调整后,还可拿得更高。衡大爷表示,目前老两口的退休金总数加起来虽然不算多,但足够维持老两口的一切开支用度。

  今年63岁的返城知青汪自金大爷也告诉记者,他1999年回到成都后,现在住在中和镇儿子买的房子里,每个月也有800多元的退休金,儿子在中和镇做些小生意,一家人生活的很快乐。汪大爷说,现在他已经不能做重的体力活,一天没事就喝茶,散步安度晚年。

  当年靠卖蛋烘糕供养女儿读书的林生金告诉记者,他现在一个人在簇桥租房住,每个月有800多元的退休金。虽然日子过的不是很富裕,但老林感觉到很幸福。他说,有这么多人在关心和支持着他和他的女儿,他现在老有所养,女儿也在众多热心人的关心下长大成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她自己稳定的工作。

   返城知青后代

  工作稳定生活快乐

  8年前,在这个特殊的成都知青部落中有个名叫林生金的知青,走上街头卖蛋烘糕供养女儿读书的故事让无数的成都人感动。观众尤其对其女儿林荣“即使是卖血我也要读书”的一席话震撼,时隔8年后,回到成都的林生金和他的女儿林荣现在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

  从林生金那里,记者要到了他女儿林荣的电话。在后山茶厂度过苦涩童年和在县城靠父亲卖蛋烘糕艰难度日的林荣说,她和他父亲的遭遇在1999年成都电视台《最后的成都知青部落》节目播出后,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也正是有这些好心人的帮助,让她和他的父亲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故乡成都。

  8年过去了,如今的林荣和现在成都很多年轻女孩子一样时尚而自信。

  她的手机设置了流行好听的彩铃,拨通她的电话后,电话那头传来清脆甜美的声音,一口地道的成都话。对当年她和父亲在后山茶厂的生活感慨颇多,父亲为了供她读书而上街卖蛋烘糕的日子让她永生难忘。她说,父辈们的经历和遭遇的确很不幸,但有了这么多人的关心让他们最终走出了困境,却又是幸运的。

  林荣说,1999年,她顺利进入成都财贸职业中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三年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到成都大学华夏分部读大专。而这几年的成都学习生活,都无不在这两所学校的全额资助下度过的。在大学二年级时她有升入本科学习的机会,但当时考虑到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最终放弃了到本科段继续学习。

  林荣说,2005年她大专毕业后,曾经报道过他们的成都电视台一位负责人将她介绍到成都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这次实习让她从此和广告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5年到现在她一直在广告行业干,先后到过很多家广告公司,积累了不少广告方面的从业经验。林荣说,她现在在成都一家很知名的广告公司负责媒介管理,每个月有不错的收入,生活过得快乐充实。从林荣的谈话中,记者感受到当年那个倔强着要读书的小女生林荣现在已经长大了。

  记者还了解到,8年前被成都人关注的唐大姐现在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现在在春熙路上一家很知名的发型设计中心做发型师,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另外一个儿子现在仍旧在叙永县工作。衡大爷的儿子在华阳工地上做活儿,也能养活他们一家人。8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让这些知青们的后代们改变很多,和林荣一样的老知青后代们,正在人们的关注目光中快乐着,成长着。

  记者手记

  8年时间过去了,最后的成都知青部落中有很多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无情的岁月留给他们这一代人太多的伤痛。历史早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今天之所以还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之所以还去回忆那些岁月即将尘封的往事。我想,这不为别的,除了关注他们特殊的人生命运和经历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历苦难的人们如何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走出历史的阴影,健康幸福的活着。

  我想,再过8年,他们中将可能还有人离开我们。但无论怎样,有了社会的关怀,给健在的人们更多的温暖,给离开的人们以缅怀,这才是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一代人最好的献礼,也正是我们这组报道的目的。

  本报机动记者江俊 李豫龙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