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分享城镇化成果 成都起步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3日03:4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记者 张强)由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历时两个多月调研完成的《分享城镇化成果 增加财产性收入——成都市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研究》报告近日出炉,这份13页近7000字的报告以我市金牛区、郫县、邛崃等区(市)县为重点,调查了解区域内农民生产生活、住房、收入等方面,总结成都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据介绍,省委政研室在去年就以“四川省在‘双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主题展开系列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从我省农民生活现状到成都近年来的经验,再进一步从法律、法规方面,以全省角度探索新机制、寻求新突破。

  调研组副组长周黎明说:“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起步早,备受关注,也有很多探索经验可以总结,因此调研组选择了成都进行调研。”她称,在调研期间,调研组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

   ○记者专访

  集约用地 符合科学发展要求

  记者:调研是从多久开始?

  萧少秋:去年11月,调研组首先到国土、建设等相关单位详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然后随机选择成都几个区(市)县,进村入户,实地调研,金牛区、锦江区、郫县、邛崃市、大邑县……调研组的脚步覆盖了成都市的一、二、三圈层。

  记者:调研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的呢?

  萧少秋:调研内容包括村民年收入有多少、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集中居住后感觉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担忧、未来有哪些期望等内容。而调研方式则是像“聊天”“摆龙门阵”一样,在农户家里、在茶馆里。我们通过与基层群众最简单、直接的交流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希望,以此让报告全面、真实地反映调研情况。

  记者:报告中称,“成都等地紧密结合本地优势及特点,以盘活土地资源为重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您能谈谈成都的探索有哪些借鉴意义?

  萧少秋:起码有两个意义。一是尽量让农民多分享一些“两化”的成果,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二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调研报告

  村民转变为农业工人

  调研报告中称,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按照今后5年至10年规划,我省城市化率将以每年高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即每年至少有90万农民失去土地转为市民。

  农民以生产用地作为股份与农业产业公司合作,成立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可以获得流转土地的租金保底收入、入股公司的分红收入、就业务工的工资收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以邛崃市杯土村与文君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茶叶生产及加工产业为例,当地村民以流转土地1000亩入股占30%股份,并给予每亩400元/年保底租金,同时村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后,在公司打工每人每年收入7500元。仅这一个项目就使全村2386人实现动态就业达95%,人均收入3080元。

  另外,郫县安靖镇通过土地整理,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居住,政府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住房,使农民有了宽余房屋出租,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又增加了稳定收入。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