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奔走全国 呼吁整治“三峡消落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1:25 华龙网-重庆晨报
   

2岁的雷亨顺以“参大政、参要政、参实政”的高参风范,为重庆发展建言献策

  2008年全市两会召开前夕,市委宣传部、统战部组织媒体对我市部分党外人士进行集中采访。今起,本报推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专栏,陆续报道4位党外人士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先进事迹。

  几年前,记者在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认识雷亨顺。他坐在新闻席前排的“政府参事”位置上,持笔认真审阅相关议题的文件,每次发言,总能击中问题的要害。
  今年1月9日,记者再次采访了已82岁高龄的雷老。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看不出是一位动过大手术的癌症患者。谈起重庆的发展,雷老依然充满激情,一点未减他“参大政、参要政、参实政”的高参风范。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半个世纪来,雷亨顺自己也记不清写过多少代表议案和委员提案。
直辖前参大政
把三峡建成“生态经济区”
  1996年,中央决定重庆市正式代管涪万黔两市一地,同时传来中央已做出了设立重庆直辖市重大决策的重要信息。为此,市政协召开各民主党派及各界的座谈会。会上,雷亨顺代表民盟重庆市委发言:“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开展新重庆发展战略研究。”
  雷亨顺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并决定由市政协与重庆大学联合组成专家研究组,具体研究工作由雷亨顺负责,重点开展新重庆发展战略总目标、大思路研究。
  当年1月,雷亨顺因胃癌做了全胃根治性切除手术。他在病床上和研究组成员一起,先后完成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10份专题报告。在一次专题会上,他代表研究组向市委、市政府建议把三峡库区建设成“生态经济区”,建议重庆市选择“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
  直辖后,生态经济区的定位得到了确立并持续至今。
直辖时参要政
提出“大城市带大农村”
  1997年3月初,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项议程就是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
  雷亨顺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赴京参会。在这重要的历史机遇面前,雷亨顺认为,重庆应当理直气壮、实事求是宣传重庆。为此,他接受了《光明日报》和《中国日报》记者的采访,从国家、重庆和发展中国家三个层面阐述了重庆直辖的意义、作用、前景和信心。
  有人说“重庆是农村直辖市”。他说,“大城市带大农村”,正是重庆不同于北京、天津、上海的特殊模式。
  会议高票通过重庆直辖后,雷亨顺把在北京的所思、所想写入了《重庆模式:中国内陆直辖市的特定模式》,文章公开发表后,“大城市带大农村”便成为重庆影响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符号。
直辖后参实政
13年情系“三峡消落带”
  去年6月12日上午,开县小江澎溪河畔,开县水位调节坝工程开工。这是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立项、明确投资主体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整治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2009年完工后,将使坝址以上87.25%的消落面积基本消除消落区污染物的灾害性影响。
  这一天,雷亨顺没有出现在现场,但为这一天的到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却苦苦奔走了13年。仅2006年,已是80高龄的他就先后四次去了北京,既有讨论、辩论,也有短兵相接的争论,为的就是小江流域50万开县人民的长治久安和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94年,雷亨顺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重庆市和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开县县城周边的消落带污染防治问题,具体提出了筑坝建库(前置库,现称“水位调节坝”)的治理方案。
  重庆直辖后,雷亨顺再次坚持必须认真对待开县小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防治问题。除了通过人大和政协等渠道依法呼吁外,多次以一位专家的科学态度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文/本报记者 赵君辉 实习生 栾东方 图/本报记者 胡杰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