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关注吴敬琏厉以宁的一个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4:30 都市快报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吴敬琏、厉以宁,两位1930年出生的同龄人、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北大进行了一次对话,有个问题两人有高度的共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太迟缓了!

  社会保障是“人人分享改革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但长期以来,总体上是城市里社保相对完善一点,而农村普遍缺乏社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来就大,只在城市里设立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逆调节”,无形中社会资源的配置向城市倾斜,更是加大了社会不公。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路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社保体制、体系确实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建得太不完善了。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保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一些地方就享受了一定的社保待遇。目前我国1.2亿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约为15%。但不曾想到,许多地方农民工社保政策成了“鸡肋”。到了年底,广东农民工就忙于退保,甚至成了“退保潮”。原因也简单:他们流动性很大,春节前要辞工回家,或者换一个地方干活,可是社保无法随身携带,只好退保,把自己交的那部分钱取现领回来。

  我国实行的五项社保,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基础性需求”,农民工却要千军万马去退保,丢开这样的基础性保障,这不是农民工没脑子,而是制度体系本身有问题,那就是:社保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区域性一块一块的,各自管各自,全国不是一盘棋。所以,最迫切的就是让百姓社保变成能“通存通兑”的“全国性社保”。

  全国性社保需要全国性法律的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前前后后酝酿了十几年,这一事关每位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新近才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长期以来,对于社保体系的建立,有一个顽固的观点就是“社保体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于是,“还没到那个时候”就成了让社保体系“靠边”的最好理由;“人人享有社保”大抵也就成了一个“超现实”梦想。所以,必须突破固有观念,肯下大决心。

  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从技术层面讲,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并不难;要统筹全局,“一张IC信息卡就可以解决养老保险的流动问题”,而且每位公民唯一的身份证号就可以成为社保号码,账户跟着人走,“转移支付”就不难。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2008年,如果能够迈出这实质性一步,给全国性社保体系建设大提速,那么,在未来回顾又一个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可以重重地写上一笔:2008年——中国全面建立社保体系的“新界标”。

  今天,吴敬琏、厉以宁两位老先生已经发出呼吁了,全体公民应该齐声回应,从而让“共识”变成“合力”。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