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5年推进“三个集中”的探索实践成为实现“三化”联动的根本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4:4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2007年全镇GDP达6.1亿元,比2004年增长96%;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718万元,比2004年增长7.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86元,比2004年增长46.7%;农民人均纯收入5730元,比2004年增长58.1%。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0.98平方公里达2007年的3.9平方公里;集镇居住人口从2004年的9830人增长到2006年的2.29万人,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25%提高到56.7%。

  2007年岁末,地处成都远郊的邛崃市羊安镇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4年间,变化如此之大,谁是背后的推手?1月5日,记者来到羊安。

  羊安,

  成都推进“三个集中”的缩影

  羊安镇镇长高智勇介绍了这几年的情况。2005年起,羊安镇将新引进的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全部集中到羊安工业集中区。3年来,已引进40个工业项目,协议到位资金22.1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92亿元。

  “2007年底,全镇工业增加值3.1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高智勇说,“预计工业园现有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创造3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物流、商贸等其他产业就业1万多人。”

  在羊安镇仁和社区,占地120多亩的农村新型社区已入住236户原仁和村居民。

  “2005年,镇上在6个中心村搞土地整理,我们规划建设了这个小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雍长清说,“在农户对原有宅基地复垦的前提下,愿意搬迁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的,有每人3000元,每户4000元的补偿。”

  社区党支部办公室楼下是图书馆和少儿绿色空间,周末,20多台电脑前坐得满满当当,都是社区里的孩子。“别看我们是农村新型社区,城里小区有的这里几乎都有了。”雍长清说,“路灯、健身设施、物管、保洁工,还有社区警务室。农民集中居住,就是在向城市生活过渡。”

  据统计,3年来,羊安共投资5.5亿元建设羊安新城和2个二级场镇、4个农村新型社区。到2007年底,羊安新城集中居住达到2500多户、近万人,全镇农民集中居住达2.49万人。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开土地,在城镇定居并找到生计,这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5年,羊安镇在汤营村(现汤营社区)探索出了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邛崃市国有独资的兴农投资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模经营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汤营模式”。村民入股土地每亩每年保底收入800斤黄谷,公司经营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生产发展资金,一部分作为分红资金。

  汤营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桂全告诉记者,经过3年发展,汤营公司2007年底已经有400多万元的经营收入,90多万元的赢利。

  “前几年,一亩地除干打净能挣个400元。”岳双全是土生土长的汤营村人,他说,把土地交给公司后,自己在公司务工,“菌子发酵要高温,我烧锅炉一个月工资700元,晚上守夜有300元补贴,还有保底分红,去年挣了1万多元。”

  干部、村民的讲述勾画出羊安这几年变化的轨迹:工业集中了、做大了、产生效益了;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开始选择到城镇生活;土地集中起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这就是‘三个集中’带来的转机。”高智勇说,“我们按照市上‘三个集中’的办法去做,就找到了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以“三个集中”

  为核心的城乡统筹

  高智勇说的“三个集中”要从2003年说起。这年,成都开始探索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核心正是“三个集中”的统筹推进。

  “三个集中”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城镇聚集人气、创造商机,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是成都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人多地少、布局分散、资源紧缺的市情,吸取东部一些沿海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分散建设、资源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教训,按照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探索和总结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法。

  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推进新型工业化

  2004年,成都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对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并保证工业用地,对不进入集中区的新建企业规划不审批,土地不供应,从源头上遏制了企业分散布局,避免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

  成都还根据不同情况明确了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及限制和禁止类行业,并鼓励中心城区与远郊县(市)联合建设产业集中发展区,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现代制造业的配套产业、中低技术制造业扩散到远郊县(市);中心城区则腾出土地,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到2007年底,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600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3.5%,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农民向城镇集中

  推进新型城镇化

  工业加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都2006年上半年开展的就业实名制调查显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就业201.42万人,占总量的89.3%;2007年,又有10.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向城镇集中水到渠成。成都因势利导,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有组织、分层次地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

  在5个中心城区,建设完全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工程;在郊区县,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在远郊丘陵和山区,则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全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截至2007年底,全市31万多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城镇化率提高到63%。

  以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成都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此过程中,一些区(市)县采取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股份量化方式,分离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民以股份化的土地承包权流转给市场主体,让有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促使一般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或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如成都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与文君米业公司合作,对全村90.7%的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换社保”的方式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

  到2006年底,成都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2007年,全市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78.7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57.6万亩。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75个,建设标准化农产品基地38个,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135.2万户,所占比例超过全市总农户数的65%,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49.3%。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目前全市已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15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23个。为推动农村市场化改革,成都去年还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投资公司和现代农业物流投资公司,共争取到协议贷款178亿元。

  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不具备条件实施“三个集中”的偏远农村,成都则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