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关键词”改变思维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8:39 东方网-文汇报

  “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并不遥远,也不缺什么,缺的只是时间,而这个(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时间已不会太长。”日前,诺贝尔化学奖评委、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瑞典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斯文·李丹在浙江大学埃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演讲时说了这番话。

  日前,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代表团访问浙江大学,瑞典高等教育署署长、瑞典皇家工程学院教授、瑞典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安德斯·佛罗德斯特伦,诺贝尔物理奖评委、瑞典皇家工程学院教授、瑞典皇家工程学院院士伯尔杰·约翰森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手中接过了浙江大学客座教授的聘书,正式加盟浙大。随后,杨卫与瑞典科学家一起为这一新成立的埃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此前,斯文·李丹已经加盟浙江大学。三位瑞典科学家从今年起将在浙大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瑞典驻上海总领事Lars Andreasson出席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三位科学家为浙江大学学子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学术盛宴。

  全球化学位机制

  今后大学将如何发展?瑞典高等教育署署长安德斯·佛罗德斯特伦在演讲中提出了New Universtity的概念。他提出,今后的大学势必是综合性的。所谓综合性,除了学科门类多,学科之间出现广泛的交叉外,知识、技能和个性化发展是优秀高校和优秀大学生的基本要素。在对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等地高中生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年轻一代比他们的上一代更具有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的特性,更依赖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因此,无需多久,一个全球化的学位机制将会出现,比如在浙江大学获得的学位,能够得到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承认。这种新机制的出现势必加剧大学间的竞争,这就意味着一所大学如果不够好,学生就会转到其他大学,甚至国外的大学去就读。New Universtity保持了自由探索的优秀传统,更具独立性,完全自由运作,大学与政府间是一种合同式的联系。

  安德斯表示,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学生能力的体现不仅是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在网络时代,找到答案已经十分容易,但提出问题却不容易。

  另一只眼看诺奖

  此次来访的其中两位教授具有非常特殊的身份,伯尔杰·约翰森与斯文·李丹分别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他们向中国的大学生介绍了诺贝尔的生平及诺贝尔奖的产生,以及诺贝尔奖的评奖机制。

  所有的诺贝尔奖评委都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或工程学院,委员会由5人组成,每人可连任3届(3年一届)。让人信服的是,物理、化学等学科发展过程中重大成果的发现者几乎都获了诺贝尔奖。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得主产生地的地理分布揭示了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早期的主要获奖国家是在欧洲的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二战后,美国逐渐呈上升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起,亚洲国家开始得奖。随着经济的发展,亚洲国家变得日益强大,今后,估计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在亚洲产生。两位评委表示,地域和国籍从来不是我们诺贝尔奖评委考虑的因素。科学家有国界,但科学的发展没有边界。有些国家会采取一些技术保护的手段,但他们最终会孤立自己。所以必须从政府层面来保证科学的自由与交流。两位诺奖评委表示,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大学教育已经走上了上坡路,大量出国的留学生已经学成回国,诺贝尔奖的学术氛围已经具备,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已经不缺什么,缺的只是时间,而且,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

  斯文·李丹表示,随着科学的发展,诺贝尔奖在100余年的历史中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三个关键词始终不会变,这就是新领域、新境界、新思维。这三个关键词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本报驻浙记者万润龙通讯员单泠周炜(本报杭州1月13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