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富民强省:5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扫描(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9:50 云南日报

  省十届人民政府的5年,是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5年,是推动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5年。

  5年来,省政府坚持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努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更加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使我省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势头日趋强劲,发展的前景持续向好,呈现出“好”为方向,“快”为基础,“实”为特点的新趋势。

  【关键词】千方百计推动投资快速增长

  【政府举措】2003年4月6日,省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分析全省经济形势后提出,要着力抓好固定资产投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和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改变投资增长下滑局面。

  【亮点】大思路带动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2005年12月27日,昭通永善,世界第三大水电站、中国第二大水电站、云南“双百”工程之一——溪洛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溪洛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工程动态总投资636.16亿元,这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巨型水电站。电站前期建设的短短几年,永善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农业小城,一跃成为了金沙江畔令各方看好的“淘金宝地”。2005年,永善入围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

  永善的“一跃千年”是云南大投资、大建设,拉动经济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围绕加快经济发展,针对云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5年来,我省在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和质量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确立了滇中调水、电力产业建设、大工业项目建设、大通道建设、以昆明为重点的大城市建设、九大高原湖泊综合治理等投资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使一直制约云南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滞后等经济发展问题,在“投资”上找到了突破口。

  2006年5月,云南公路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瞄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市场化、政府调控透明化,提升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比重,我省开始了一场投融资体制的大革新。几年中,我省相继推出了6个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性文件,出台了一批地方性规章,组建了一批专业投资公司。投资体制改革,使全省建设领域投资中,企事业自筹资金比重连年增加,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我省投资增长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一种充满活力的全新投融资体制初步形成。

  不久前,从大丽铁路的建设现场传来消息,大丽铁路路基已经基本成型,有望2008年6月建成。铁龙西进,大丽铁路是云南“双百”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从2004年开始,我省展开了以重点建设、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为主的“双百”工程建设,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突出抓好一批投资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拉动力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一批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双百”建设,为云南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力量,为完成“十五”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大思路、大项目、大建设、大发展。紧紧抓住固定资产投资这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不放松,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云南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投资思路,增加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云南相继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至2005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1000亿元、1300亿元、1700亿元三个台阶。“十五”期间,全省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50%左右。在投资需求的强劲拉动下,云南经济止跌回升,稳中求进,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

  【政府举措】2004年2月9日省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强调,推陈出新进行行业整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工业行业整合创造条件。要综合考虑资源整合、冶炼整合、深加工整合、营销整合和资产整合问题,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大做强铝、锌、锡、铜、钢铁等产业,实现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持续、有序发展。

  【亮点】突出云南特色,通过行业整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2003年11月,“云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提出,“云南要不落伍,就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的思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

  2004年12月,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属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第一名”奖牌,云南终于拥有了第一家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省属工业企业。昆钢的超百亿为云南工业的“倍增计划”掀开了精彩的序幕。

  2005年10月,云铜集团销售收入达102亿元,我省第二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冲刺成功。“经过3年努力,实现全省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翻一番,利润翻两番的目标”,“倍增计划”吹响了云南工业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同步提升的嘹亮号角。

  2004年云南加大对烟草、能源、冶金等10个重点优势产业的投资、技改力度,全力推进10大行业整合,打造出了云铜、云锡、云天化等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大鳄”,2004年,云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8.7,同比提高了34.9个百分点,跃居全国第3位。

  工业兴则省兴,工业强则省强。

  “十一五”期间,云南把工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着力打造烟草、能源、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煤化工、光电子等产业基地,培育壮大云药、林浆纸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做强做大烟草及配套、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形成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优势,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集聚,壮大云南整体经济实力。一场以工业竞争为主的新角逐将在未来云南的经济竞争中开赛。

  【关键词】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政府举措】2006年12月30日第26次省长办公会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生态立省和环境优先的思想,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注重综合效益,各项建设既要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要算生态效益,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从全省生态环境特点和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突出治理保护和宣传动员两个核心,抓紧抓实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节能降耗、绿色创建、舆论宣传、执法监督6个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亮点】“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从2003年开始,大理市开始全面实施了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流域农业农村湖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等六大工程。目前,洱海水质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III类,洱海富营养化进程放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和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2007年12月25日,云南四营水泥厂,随着切割飞溅的火花,伴着职工们难舍的情结,两台年产10万吨机立窑被拆除。“建成20多年了,产品质量、产量稳定,直到昨天生产仍然良好,累计生产了157万吨水泥,创造利税近4000万元。”“这两条生产线,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汗水,今天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拆除了,这顺应了科学发展,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淘汰了落后的生产线,相信嵩明的天会更蓝、山会更青。”人们如是说。

  云南是西部的一个资源大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资源和资本,是云南发展的品牌、发展的优势。省政府针对水污染严重、资源相对缺乏、生境脆弱等问题,采取新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全面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狠抓节能减排,出台了《云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15个文件,形成了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政策支撑体系。同时,全面推进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治理保护,大理洱海水质明显改善,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全线贯通,在改善星云湖水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抚仙湖。进一步完善了滇池治理思路,调整规划,项目从17个增加到61个,总投资从47亿元增加到83亿元。与此同时,全面开展了“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号召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自觉行动,努力营造全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键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府举措】2005年12月9日省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以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和农村电信、电网、“五小”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快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认真落实免除农业税,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粮食直补、生产资料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亮点】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玉溪市红塔区向社会宣布,免征农业税,成为全省第一个免征农业税的县区。2004年红塔区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1180万元,当年红塔区农民人均增收就达到了416元。红塔区的免征农业税,揭开了云南“工业反哺农业”的序幕。我省提出,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围绕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的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子;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和经济布局,积极搞好农村集镇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边城”,今天这个著名的云南第一村已经与城市融为了一体。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居委会的农民在昔日的田间地头建设了自己的公园、别墅和准四星级酒店,他们拥有比城里人更好的福利待遇。大营街是“以工促农”的典范。沿着红塔区的城边驱车走一圈,春和、李棋、高仓……城区周围的乡镇,大道宽阔,楼房比肩而立,这些乡镇的农民不但生活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区别,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进入乡镇工业中打工,成为摆脱了土地束缚,离土不离乡的“背米口袋”工人。红塔区形成卷烟配套、矿冶、化工、建材、印刷等产业为主的乡镇工业集群,乡乡镇镇有工业,乡乡镇镇强工业,产业支撑为农村的城镇建设带来了滚滚财源,为农民走出土地提供了就业岗位。

  走农产品加工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云南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点燃了云岭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之光。2005年10月16日,云南4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人民日报》上用一个整版的篇幅集体亮相,祝贺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十一五”云南农业的重中之重。我省提出,要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巩固提升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发展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运输、销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也进入了“十一五”云南农业发展的视野中。

  小石洞村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大药房和水果保鲜库。文山天丹药业设在这里的药房有700多种平价药,辐射了附近7个村寨,而就在药房不远处,小石洞村自己的企业——文山县绿州果业公司,利用扶贫信贷资金投资88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农产品保鲜库。全州所有县均是贫困县的文山州,“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进行扶贫,5年扶贫大会战,解决了80万人的温饱。

  2006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累计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87亿元;撤并减少乡镇257个、村委会150多个,村民小组1600多个;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享受“两免”的学生分别达到了601万人,有120万贫困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

  5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农业基础设施地位更加巩固,粮食连续丰收,总产量达1546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738亿元增加到1400亿元。

  【关键词】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政府举措】2005年9月25日第21次省长办公会强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省“三农”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扩大试点县覆盖面,2006年覆盖面扩大到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扩大到80%左右,2009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的总体目标。同时要求要特别注意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运转安全和专款专用,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切实把这一好事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亮点】农村群众享受“公费医疗”

  “病人多,有时还真忙不过来呢。”在基诺山乡巴亚村卫生室,医生茶艳丽说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最大的变化是卫生室的病人明显增多了。村民绍基的药费一共是52元,当场就可以报销18元。基诺乡新农合的参合率达到了94%,基诺族群众从新农合中享受到了医疗保障。7个民族中居住地最边远的独龙族,建起了全省“兴边富民行动”中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投资100万元的中心卫生院,其新农合参合率高达100%。德昂族聚居地三台山乡卫生院,上海对口帮扶投入22.8万元给卫生院增加医疗设备,如今当地群众只要不是大病、重病,在乡里就能就诊。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举措。“十一五”期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将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本设施、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目标,加大基础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决定在全省25个边境县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村全面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让这些地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有了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独龙江全乡4111人,就有3214人享受到了低保,全乡今年共发放低保金共66万元,世代居住在遥远大山中的独龙族群众,有了自己的“公费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

  【关键词】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政府举措】2004年10月15日第17次省长办公会议强调,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是我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会议提出,要按照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原则,围绕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设定定性、定量目标,总目标和分目标,统筹协调,分头实施,把“兴边富民”工程办成一项让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多、脱贫致富快的民心工程。

  【亮点】惠及边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地处中缅边境的勐海县西定乡曼来村有350余户人家,目前全村拥有368部移动电话,达到了勐海县“信息富民村”的建设标准。实施“兴边富民”移动通信工程,让边远山区的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现代通信带来的便捷和优惠。

  “兴边富民”工程推进了边境县市发展。各级政府筹资50亿元人民币并吸引社会资本150亿元,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基本解决边境县市贫困人口的温饱,基本控制毒品和艾滋病蔓延势头。

  “最近几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整村推进,在村里发展起了畜牧、旅游业,铺起了水泥路,接通了自来水、卫星电视,解决了医疗、教育等问题,普米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着20多年党龄的和国诚老人是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德胜村的老书记,是普米山寨巨变的见证人。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早在2000年,我省就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5531万元,在基诺山、布朗山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两山”综合扶贫开发,并派驻工作队进驻独龙江乡,投资近亿元,结束了独龙江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的历史。200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采取特殊措施加快我省7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脱贫发展步伐的通知》。2004年,我省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所有人口较少民族中小学生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并逐步扩大到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以及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应当各有1名以上的干部在省级机关担任厅级领导职务的政策。2006年,我省又一次率先在全国通过了由5部门编制的《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2010)》,提出到2010年,云南要力争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基本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水平。

  德昂族聚居地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发展“猪—沼—果”农业循环经济,建成了以养猪、养牛、种香蕉、庭院经济为主的农业产业链,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94元;阿昌族聚居地德宏陇川县户撒乡打造著名的阿昌刀,近年来形成了248家打刀户、178家卖刀户,全乡从事阿昌刀加工制作的农户近2000人;怒族聚居地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大力发展核桃、茶叶,著名的老姆登茶,成为了驰名怒江州内外的名牌。正是这种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的扶持模式,为7个人口较少民族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实现扶持效益的最大化,我省在全国率先摸索出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模式,175个行政村的1407个自然村,实现了村村有规划。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选择群众最急需、最迫切、最直接受益的项目,规划到村、项目到点、扶持到户,确保最广大群众得实惠。2006年,我省投入中央和省专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1.9亿多元,每村投入20万至30万元左右,完成了370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2007年我省再次投入中央、省级和上海市专项扶持资金近1.9亿元,实施了413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2006年,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6元,最高的达到了3000多元。随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各项措施的推进,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一页

  刘晓颖 王永刚(云南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