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件商标叫响农副产品“铜山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10:06 扬子晚报

  “棠溪蔬菜王门瓜,房村莲藕马坡虾,沿湖大米走天下,农民增收乐哈哈”。这首顺口溜本出自铜山县工商局一位干部之口,却在全县各镇村迅速流传开来,因为它是该县发展品牌农业的生动写照。

  下面的数字就是这首顺口溜的最好“注脚”:给浅水藕贴上“雪莲”商标,黄集镇的藕农每年增收300多万元;把蔬菜混合装箱,再贴上“棠溪”商标,棠张镇菜农每年创收5000多万元;伊庄的山杏、李子贴上“官品”商标,能卖到以往3倍以上的价钱……

  从“卖数量”到“卖标签”

  铜山县单集镇菜农黎明,有着机敏的头脑。

  早在9年前,当其他农民还在忙着扩大种植面积以增加蔬菜产量时,他却忙着为自己的蔬菜注册商标。因为他坚信,“卖数量”不如“卖品牌”。1999年,他申请的“实在人”商标被国家商标局批准,成为徐州市第一个由农民私人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

  从此,黎明种植的蔬菜瓜果就全部贴上了“实在人”的商标标签,而贴上商标的蔬菜不仅比以往好卖,价钱还提高了10%。

  不久,经单集镇政府协调,该镇詹湖村、八湖村、姜集村三个村5000多亩蔬菜全部用上了“实在人”商标。农民们惊喜地发现,贴上那小小的“标签”后,每亩蔬菜便能多卖四五百元。仅此一项,便使三个村的菜农每年增收250多万元。而从商标战略中赢得第一桶金的黎明每年也能坐收一笔不菲的商标使用费。

  大彭镇义安村有2300亩石榴,其中“大红袍”品种曾为“贡品”。去年该村在镇政府帮助下申报注册了“义安”牌商标,全村共卖出“义安”石榴190万公斤,每公斤价格比注册前提高0.8元,全村果农卖果收入600万元,比往年增收70多万元。

  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

  铜山县年产粮5亿多公斤、菜193万吨、果20多万吨,且粮、果、菜多为优良品种,由于以往存在着“重田头、轻市场,重数量、轻品牌”的倾向,致使农产品产量虽高,却卖不出好价钱。事实使该县认识到,必须打响农业品牌。为此,2006年起,铜山县从多方面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大彭镇王门村西瓜专业户陈玉海是继黎明之后又一个私人注册农副产品商标的农民。他给自己种植的早熟西瓜注册了“王门”牌商标,结果,西瓜由原来的几毛钱一斤,猛增到10元钱一个。

  渐渐地,王门村的瓜农都开始使用“王门”牌商标,王门村逐步成为西瓜专业村,去年该村又连片种植了500多亩的西瓜示范园。很快,“王门”西瓜商标走出本村,走出了全镇。2007年大彭镇新增“王门”牌设施早熟西瓜3000多亩。

  大彭镇副镇长许爱侠这样向记者描述“王门”西瓜热销的情景:在西瓜成熟季节,每天一大早就排满了前来购瓜的车辆,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在田间来往穿梭,瓜农们忙着采摘、贴商标、包装、装车,商贩们争相运瓜,生怕当天收不到。农民不出田头,西瓜就被抢购一空。去年亩均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

  叫响“铜山造”,富了铜山人

  上世纪末,铜山县棠张镇政府为了保护该镇的无公害蔬菜,注册了“棠溪”商标。很快“棠溪”品牌给棠张镇蔬菜产业带来“裂变式”变化:菜农占全镇农户比例由原来的50%发展到95%;设施菜面积由1.2万亩扩大到3.5万亩;蔬菜品种也由原来不足10个发展到一年四季的40多个;销售区域由徐州扩大到全国30多个城市和地区……

  在品牌战略的推助下,铜山一些农副产品很快走俏市场,“雪莲”、“棠溪”、“实在人”、“世同”、“维农”、“贤农”、“王门”、“润嘉”、“金满地”、“启健”等十多个商标品牌已在国内外声名远播。如高榕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品牌,带动铜山县郑集、黄集等五六个乡镇菜农快速致富。截至目前,铜山县已拥有农副产品商标320件,居徐州第一位。 本报记者 李先昭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