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任院士被指抄袭他人论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11:31 郑州晚报

  

中科院新任院士被指抄袭他人论文
中科院新任院士被指抄袭他人论文
这就是被人质疑的那本《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2月27日,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榜上有名。

  同一天,福州,福建农科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件,称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作而成。

  论文被质疑

  “上面的数据与参考文献中的3篇论文数据惊人一致”

  “不只是论文,这本书都有问题,是别人代写的。”1月6日下午,福州某小区住宅内,作为举报人之一的邱实拿出一本绿色封面的书,书名为《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署名谢华安,2005年1月出版。

  此前,谢华安五次被提名工程院院士时,邱实曾写信给相关部门提出质疑:谢华安培育汕优63,育种思路是按袁隆平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理论,育种手段是已有的常规方法,在学术上没有任何创新,不够资格当院士。

  2007年,又是工程院院士增选年。邱实估计谢华安还会被提名,于是早早开始搜集新证据。“朋友说,谢华安没做过光合研究,怎么会有相关数据?”邱实找来谢华安那篇《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Ⅲ.光合特性与光能利用率》的论文,发现里面没有一个引注,只在文后列了16篇参考文献。他专门跑到福建省农科院图书馆,借来几篇参考文献与论文对照,“论文中6个表格的数据,与参考文献中的3篇论文的数据惊人的一致。略有差别的是,或者计量单位不同,或者表现形式不同。而那6个表格的数据,正是那篇论文的核心所在。”邱实称。

  那3篇论文为江苏省农科院的同一个研究团队所写,均于1989年发表在《江苏农业科学》上。水稻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刊物《中国水稻科学》的编辑人员表示,作为论文的核心数据,如果不一一注明出处,严格来讲确属抄袭。

  书被质疑

  “事实上,谢华安没写过一个章节,只参加过书稿的讨论会”

  周易,福建省农科院研究人员,他认为《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谢华安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据周易介绍,2004年八、九月份,时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的王乌齐开始找人编写该书的章节提纲,随后组织十来名中青年科技人员,让他们按章节查找文献,搜集资料,着手编写。但该书正式出版时,编著者署名只有谢华安,真正的撰稿人在前言中被归入“帮助完成资料收集、打印和文稿校对工作”人员之列。

  “事实上,谢华安没写过一个章节,只参加过书稿的讨论会。”周易肯定地说,“全书70多万字,头年八、九月份开始写,第二年1月份出版,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一个人怎么能完得成。”

  “是多个人写的。”另一名曾经参与编审工作的科研人员蓝波也证实,《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并非出自谢华安之手。

  据早年和谢华安一起参加过许多专业会议和项目攻关会的知情人称,从谢华安的发言看,都是实践经验,没有理论提升。所以,1996年,谢华安被任命为福建农科院院长时,院里不少研究人员不服气,“他只是农校中专毕业,那时只发表过两三篇论文,不具备院长应有的理论水平。”

  其实,谢华安还在福建农学院接受过函授教育,但这个学历很少被人记住和提及。

  谢华安其人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

  出生闽西农村、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谢华安,学历不高,仅仅是龙岩市农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于1981年选育成功“明恢63优良恢复系”,并以其配组成功组合品种“汕优63”。目前,该品种已成为20世纪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至1999年止,其在全国的推广面积已达9亿多亩,净增粮食600多亿公斤,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人说,他和袁隆平院士等中国的水稻育种专家的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人在20世纪内实现养活自己的科技基础。

  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他被称为“杂交水稻救星”、“杂交水稻之母”。

  谢华安本人态度

  “组织上对我和举报者都进行了调查核实,我相信组织”

  “在院士增选过程中,的确接到过举报谢华安的材料,我们也派人去调查过。”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马扬说,他们严格按照程序行事,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讨论过。最后,谢华安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院士。至于调查结果的具体内容,这位负责人没有透露。

  据周易介绍,调查组找他核实过《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的情况。后来,一名院士在电话中告诉他,“经认真查对,谢华安的确没注明作者。”

  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也感到奇怪,“不少人是选了几次中科院院士没选上,然后才转去竞争工程院院士。像谢华安几次提名都未当选工程院院士,转去选中科院院士一次成功的,似乎没有先例。”

  福建省农科院显得很平静。“我们应该相信中科院的评审结果。”与谢华安共事多年的王乌齐说,“已经决定的事,不要再争论了。”

  对于质疑之声,谢华安本人更为低调。正在北京开会的他称:“自己被举报这件事,组织上很重视,对我和举报者都进行了调查核实,我相信组织。”至于其他,他不想多说。

  院士称号被推得太崇高了?

  被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院士,谢华安并非第一人,最后,这些指责大多不了了之。中国院士制自1994年建立至今,两院1400多名院士中,只有两人被除名:中国科大原副校长方励之和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据报道,前者因政治问题,后者因学风道德和经济原因。而方舟子透露,陈敏恒被除名,主要是因经济问题。严格来讲,因为学风道德而被踢出院士队伍的,一个都没有。

  近年,院士制度的弊病屡遭批评,其中一些问题萌生于院士增选阶段,如候选人年龄太大,缺乏创造力;评审过程不透明,当选者的公认度不高,等等。

  “中国现在把院士搞得太崇高,本身也许就是一种异常,不知是科学发达的表现还是科学不发达的表现。”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说,院士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如在中国崇高。“我在美国几个名牌大学待过,没听说这些院校算院士数量,绝大多数美国研究生连本系教授谁是院士都不知道。如果我们的科学还不算发达,却把选院士搞得大张旗鼓,煞有介事,是不是会让人觉得颇有讽刺意义。”

  据《南方都市报》

  各方说法

  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中科院的确接到过举报谢华安的材料,我们也派人去调查过。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讨论过。最后,谢华安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院士。

  ——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马扬

  中科院既然批准他成为院士,举报的问题是真是假,答案已经很清楚。他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工作成果都在农田里。

  ——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负责人

  对于实际贡献大而理论水平达不到某种标准的人,可以用其他办法给予奖励,如发奖金,评劳模,提工资,而不能随便降低某一职称的最低标准。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