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姜东舒辞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08:41 都市快报
书法家姜东舒辞世
姜东舒小楷作品 柳宗元《小石潭记》片断

书法家姜东舒辞世
姜东舒

  1月12日14:30,寒气逼人,杭州殡仪馆追悼大厅里挤满了送行的人,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逝者是著名书法家姜东舒,1月9日辞世,终年87岁。

  姜东舒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擅写篆、隶、楷、行各体,尤以小楷见长。

  告别仪式还没开始,不少送行者已先在大厅走了一圈,大厅正前方墙上,满满挂着数十副挽联。

  给姜老写来挽联的,多是书法界名人: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写的,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写的……

  这是我看到过的、挽联最多的一场追悼会,告别仪式现场,像一场肃穆的书法展。

  殡仪馆一位工作人员,也蛮爱好书法,他仔仔细细看过去,不时还感慨两句。

  告别仪式结束后,姜老四五个亲友走过来,花了二十多分钟,小心翼翼从墙上取下这些挽联。

  西泠桥畔慕才亭三字,就是姜东舒写的

  书法大家启功曾评价姜东舒的书法:“姜先生各种书体都写得好,而他的小楷更是全国有名,这就是功底。”

  杭州很多景点,都有姜东舒的作品:灵隐寺藏经楼前的碑文、西泠桥畔苏小小墓“慕才亭”三字牌匾、孤山范公亭对联等。

  姜东舒1922年生于山东乳山县,小时候,大哥姜永开独到的教育方式奠定了他的书法基础:每晚必须背诵唐诗两首,临摹颜体大楷100个。

  解放战争时期,姜东舒随军驰骋在华东战场,并作为战地记者,随百万大军南下,成为新创刊的《浙江日报》军事组组长,其后到浙江省文联工作。1958年,姜东舒被错划成右派,后曾在浙江图书馆工作,1982年离休。

  1962年,在浙江图书馆当临时工,抄抄指示牌,打打杂的姜东舒,得遇名师——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他的拜师经历,还颇为传奇。

  2005年第12期《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上,邵增生写的《西子湖畔翰墨缘——访中国楷书之冠姜东舒》对此有详细描述。

  “请不要随地吐痰”几个字是谁写的?

  1962年春天的一天,浙江图书馆60周年大庆。

  一位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的老人来了,他就是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号冷僧,浙江海宁人,清末进士,书法大师,西泠印社社长……

  他沿楼梯来到二楼阅览室门口,时走时停,目光注视着墙上贴的一般人毫不在意的诸如“请不要随地吐痰”、“请爱护报刊图书”、“请勿高声谈话”等标语,并在一张字迹秀丽飘逸的《阅览规则》处驻足不前,惊讶地问道:“这是谁写的?这字路子很正,说明写字的人有学问。自古以来,字的好坏,要看有没有神韵,是不是有书卷气。”

  但字里行间的任何不足之处,都逃不出大师的慧眼,张老认为,此人功底不够,用笔有不合法度之处,缺乏方家指导,实在可惜。

  馆长一时竟忘了他是专程来主持馆庆大典的,急不可待地要见到写字的人。

  此时的姜东舒,衣冠不整,面容瘦削,头发纷乱。听到呼唤,他紧张地来到老先生面前:“张馆长,我是姜东舒,字写得不好,请您多多指教。”

  张宗祥自然也明白了几分,就说:“我住在打枝巷12号,有空来我家谈谈。”

  几天后,姜东舒果然出现在张老的“南阁”书斋里。老先生先让姜东舒品赏自己的作品,考问道:“这些书法你看怎样?”“实在无可挑剔。”姜答。

  “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听。”“在笔法、墨法、章法三个方面都达到炉火纯青。”

  张宗祥又细细把这位憨厚青年打量一番,微笑说:“那你说我的字,师法哪位大师?”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得力于李北海,博采众长,独自成家。”张老不由纵情笑了。

  从此,姜东舒成了冷僧大师的关门弟子。

  作家张抗抗的父亲张白怀,是姜东舒的好友,姜东舒年轻时笔名“苏东”,张抗抗从小叫姜东舒“苏伯伯”。

  姜老重病期间,张抗抗写了篇回忆文章《不会褪色的记忆》,给姜老寄了过来,文章后来发表在2007年11月《西湖》杂志上。

  文中,张抗抗深情回忆起这样一件往事——

  “文革”结束后不久,还有一件难忘之事,令我们全家人永远心怀感激。

  我母亲年轻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解放前出版过一本童书《幼小的灵魂》。该书在“文革”中几经劫难,等苏伯伯见到时,封面残破不堪,而且缺了一篇。

  他十分珍惜地拿去请人重新装订,并为散佚的那篇留下空白页,以期日后能有机会补上。

  更可贵的是,他用毛笔行书,端端正正写了“装订后记”,就在这篇“后记”中,我惊讶地发现了这样一段与我有关的文字: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读过她(指我的妈妈)的一本原稿——《小抗抗的故事》,那是描述她带着女儿在隔离审查班时的日常生活的……一些情节。

  “至今我还能模糊地记起:小抗抗是个非常好奇、贪玩的孩子,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时,小抗抗一个人走到大木桶旁边去盛饭,她只有两岁,比木桶高一点点,她踮起脚尖,埋下头去,手伸进木桶里,就这样一个跟斗翻进木桶里去了,小抗抗吓得哭了起来……”

  这些密密麻麻的毛笔小楷,总共有13页,约二千多字。

  我特别注意了最后的日期:“1977年2月9号上午大雪,去余杭未成,闷极写此,十日呵冻断续写完。”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一阵心酸,泪水溢满了眼眶。如此清晰的记忆、真实的细节,再用如此精致的手工一一记述,在那个“呵冻断续写完”的雪天,苏伯伯的心里,盛满了何等热切的爱心、何等诚挚的情谊,才能默默为朋友去做这样细烦的“手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