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突围中原:打造食品加工业强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09:39 《小康》杂志

  郑州成为现代城市,距今不过百年历史。

  20世纪初,铁路搭建起郑州发展的筋骨,1928年郑州第一次称“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细数这百年来,对郑州影响最大,最能触及郑州人情感的“关键词”大概便是火车和商城了。

  有人说,郑州就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1904年,京汉铁路汉口至郑州段正式通车,1908年底,汴洛铁路通车运营,自此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一跃成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并由此进入城市发展史上新的时期。铁路让这座城市带来各种口音、理念、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带来无限的市场和商机。

  “商城”也是暖在郑州人胸口的一块玉石。古都商城为郑州赢来了世人的瞩目,而3000多年后那场由“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引发的又一轮商战,也曾为郑州带来了足够风光的名声。

  当“郑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正在下降”的言论开始纷出,当亚细亚这艘商业航母最终沉没后,郑州感到了失落。

  郑州开始寻找出路,做回身为农业大省省会的本分:回归农业这让郑州收获了惊喜。郑州曾诞生了我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因为有了三全、思念、白象等品牌,郑州正逐渐成为食品名牌的聚居地。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如此的成绩是令中部其他兄弟省份刮目相看的。

  然而当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速冻水饺都产自郑州时,这座城市已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国民厨房”的代名词。作为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郑州想要在更多的领域看到自己的身影。郑州是食品加工业强市,然而郑州不仅仅是食品加工业强市,是时候该进入更高端的发展舞台了。

  “得中原者得天下”,当这句话重新从河南企业家的口中说出,郑州仿佛又要复活了。

  ★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李婕 杜娟

  “食”撑郑州

  省委书记徐光春说,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

  这是一粒小麦在郑州的奇异旅程。

  这粒可能来自滑县、延津县、浚县和温县等河南产粮大县的小麦,在以最低收购价卖给国家后,或以双方协商的价格卖给粮食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后,便开始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旅程。

  它也许会被送到郑州的粮食加工企业里,从原粮变成面粉,然后又卖给企业,变成郑州西萨面包、三全或者思念饺子、郑荣馒头、白象方便面……

  或许,它也会结伴到郑州的金星啤酒厂旅行一次,走出啤酒厂时,它们已变成了小麦啤……

  也许,它会来到了郑州雪燕制粉有限公司。1998年之前,市场上没有专供速冻行业使用的面粉,该厂携手速冻巨头思念等开始开发高附加值的速冻专用面粉。他们把四种以上的小麦搭配在一起,研制出10多个档次的速冻专用面粉以及其他专用面粉。如今,全国定位中档以上的速冻食品企业用的都是“布姆雪燕”的面粉。

  在这一次次的旅行中,一粒小麦不断地“升值”,身价甚至可以增长10倍。这样的升级道路被称为农业产业化,郑州这个农业大省的省会正是因此开始做起了“国人厨房”。

  省委书记“代言”的品牌

  到白象的厂房里去看看,会让你感觉很奇怪: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24小时不停歇,但库房里竟然空空荡荡。不要说存货,就是周转也不过几小时完成,前面进原料,后面出完成品后就装车。

  “白象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国内方便面市场的季军,紧跟康师傅和华龙,而它们都有外资背景,所以白象可以说是国内方便面最大的民族加工企业,”白象集团经营管理部部长詹涛开门见山的介绍让记者见识了这只“大象”的实力。也难怪这面河南面业的旗帜会得到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青睐。

  此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坐客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时,提到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发展的时候,徐光春谈到河南现在不仅是把小麦加工成面粉,还强调:“除了外资企业外,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就在我们河南,叫白象……”

  省委书记为白象“代言”,一时成为业界的美谈。

  “面制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微利行业,如果想将企业做好,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较高的管理素质、品牌意识,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很难形成竞争力,一句话,对传统产业不能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传统产业但并不是传统的竞争,也不代表传统的需求。”白象董事长姚忠良对于白象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姚和身后的白象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白象集团的前身是粮食厅粮油食品公司,后来变成正龙公司。由于体制、管理等诸多因素,企业一度经营困难,亏损严重。1996年,白象开始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初期,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白象决定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借钱生钱”,由其出钱来帮正龙公司上规模,正龙则以原材料用量的扩大和保证货源供应来回报他们。用此办法,他们顺利完成了6000多万元的投资,使生产方便面的能力增加了一倍。到了1999年,“白象”已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由于产品需求量大、点多线长,运费增加,成本也不断增加。如果采取异地办厂的方式,虽然能解决运输问题,但是投资太大,风险也大。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姚忠良决定租厂生产,公司先后在河南的驻马店、武陟和吉林的四平、山东兖州等地租赁濒临倒闭的粮食加工企业进行生产,正龙公司用每年不足500万元的租金,盘活了1亿多元的闲置资产,使生产规模扩大了3倍,当年就见到了大效益。

  对于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方便面企业来说,拼的是管理。姚忠良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方便面又是一个极需创新能力的行业。“在一个替代品不断增加的行业,研发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姚忠良认为。白象集团每年投入2000万元做研发,还专门将新郑分公司一条15万包方便面生产线作为产品研发、新产品试车和相关技术改造的试验线。

  白象便这样从一个100多人的机关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收入将突破40亿元的国内知名方便面企业。目前,白象集团有11大生产基地,经营范围涵盖方便面、挂面、面粉、调味料,全国拥有2000多个一级批发商的庞大销售网络,在低价面的方便面市场中占据绝对份额,并领导了骨类营养型方便面市场的消费潮流,成为行业内中价面的第一品牌。

  “与经济效益比较起来,我们更看重我们企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姚忠良所言的社会效益有这样一些数据:

  白象平均每天要消化小麦3000吨,相当于一个专列,也相当于5个行政村一年的产量,折合成方便面每天是2000万包。

  白象一年要汇集50万人、上千家企业为之服务——“一包面,要有农民种粮,面粉加工,种菜、养牛、屠宰,包括运输,加工生产,一直到市场零售店销售。”

  “白象集团每年转化小麦量占全国小麦年产量的1%,如果全国有100个像白象这样大的企业,就可以转化全国一年的小麦产量。”姚忠良形象地说,“我们这样的企业既不高污染,也不高能耗,每年还能大量转化农民的余粮。这是我们最有成就的事情。”

  “拿捏”出来的速冻双子星

  它们,一个是中国速冻食品的开创者,一个是后来居上的超越者;

  它们同是行业龙头,既是竞争者,更是合作者。

  三全和思念——同处郑州的中国两大冷冻食品巨头,在这个城市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雄会。

  作为速冻汤圆的发明人和中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开创者,在十多年时间里,陈泽民被视为行业“教父”,他所掌舵的三全被视为“龙头老大”。

  在三全赫然崛起、全城盛行“速冻之风”时,一个叫李伟的年轻人也借来200万元在三全同一条街的斜对面建起了厂房。当年正值香港回归,他给自己的速冻汤圆命名为“思念”。

  抓住三全产品线还不够丰富的缺陷,李伟决定专攻三全不备。

  思念进行了一场汤圆的“瘦身运动”,将汤圆由大变小,从而在大汤圆一统天下的市场里撕开了一个缺口,“思念”大获全胜。随后“思念”又一掷千金,请来毛阿敏做起了广告。靠着名人效应,“思念”汤圆很快将自己同那些大路货产品彻底划清界限。紧接着,思念又买下河南当地有名的灌汤水饺秘方,推出了速冻水饺,同样一炮走红,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水饺生产基地。

  不安分的跳跃式发展,使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了行业的老二。

  陈泽民感受到了压力,但同时也有几分高兴,以前靠自己一个人“吆喝”,整个行业不温不火。“思念”的横空出世却像是为行业注入了兴奋剂,整个行业充满了活力……

  2001年,思念推出“秀才”系列速冻水饺。在李伟看来,同样采用“江湖秘方”的水饺肯定会在业内再度呼风唤雨。

  对李伟的“咄咄逼人”,陈泽民也开始见招拆招。

  2002年7月,三全再次请来策划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了CI系统,重塑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加大了产品线的创新力度,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对产品线进行了细分,一举推出了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特别是重拳推出了“状元”系列速冻水饺。甚至在思念引以为傲的小汤圆产品上,三全也一气推出7个品类。此时三全的营销人员急着报先前的一箭之仇,出征会上都贴上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标语……

  一场酣战让陈泽民稳住了阵脚,还收获了惊喜:三全的产品线在“运动战”中得以丰富。同时,陈泽民对李伟也抱以长辈的宽容。据说,其后三全有什么重大决策时,陈泽民甚至邀请相隔不远的李伟来“旁听”,并言称自己只想做大行业,不想与人结怨,“三全的大门永远对思念和李伟没有秘密”。

  三全和思念由竞争者,变成了合作者。两家联合起来组成了采购联盟,降低采购成本,此外,在一些大卖场,两家企业又组成了临时性的战略联盟,同进共退。“河南军团”微妙的竞合关系使国内速冻食品行业得以健康地发展,并保持着少有的默契。同行10年,两家公司从来未爆发过价格战、口水战等恶性事件。

  合作最终双赢。同时,思念无形之中成为三全发展中的警醒者。

  2006年,思念在海外上市,并且联姻奥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思念食品副董事长兼CEO王鹏表示,在扩大产能方面,思念在成都、上海、广东的项目基本都已启动,投产后,思念食品的年产量将会翻一番,达到60万吨,市场占比将得到稳步提高。

  像思念一样,三全也同样在为其跨越式发展积累着力量,包括在郑州市惠济区征地建设年生产11万吨的速冻产品生产基地。这个规划中的基地的产能将比现有的年生产能力总和还要多出1万吨,项目预计投资3.2亿元。再加上三全在区域市场增加产能、完善冷链,都迫切需要资金投入,这让三全对资金的渴望日益强烈。

  尽管此前,陈泽民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他原来是反对上市的,但两个儿子说服了他,“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现代化的管理,为招揽更多的现代化管理人才。”

  这样的“对弈”其结果是双方的获利:通过明争暗斗的较量,促使双方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经营体系,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因此,将其他竞争者远远地隔离在主要利润区之外。

  据有关报道称,目前“三全”、“思念”两个品牌的销量已占到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50%左右,继而造福的是整个河南的农业。

  作为国内最早的速冻食品品牌,三全把中国的传统食品工艺带上了产业化道路。三全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提供无公害蔬菜。它的物流网络可以保证将产品在一周内送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面粉240吨、糯米粉300吨、芝麻油类40吨到60吨、豆制品96吨、蔬菜240吨、肉类120吨——这是三全公司向记者提供的其每天主要原材料的平均用量。三全拥有约400种产品,需要的原料有上千种,仅其一家企业,每年就需要12.8万吨小麦和12万吨稻米。

  思念每天的原材料用量和三全差不多。“生产最高峰时,每天有装着原材料的50多个车皮进厂,同时有装着成品的40多个车皮出厂。”思念常务副总经理王鹏说。

  据介绍,思念每年在双汇采购冷鲜肉的金额就达到一两亿元,每年采购木耳、平菇、香菇等经济作物的金额就高达上千万元。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