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让百姓吃饱,我豁出去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02:13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为让百姓吃饱,我豁出去了(图)
2008年1月16日,周振兴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高红日 鲁超国 摄

  节点·大包干

  2008年1月16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原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的家。年近82岁的他热情地接受了采访,而且一谈就是两个半小时。

  抓了十多年土地工作

  得出“大包干思想”

  记者:菏泽的土地大包干最早是从东明县开始的,我看到有关材料,您是先下乡调查,然后晚上就召开县委常委会决定分地,这个分地的决定是偶然想到的还是您思考了很久的一个想法?

  周振兴:这肯定不是一时冲动做出来的决定,也不单纯是几个小时的会议就能想出来的决定,这和我十多年来抓土地工作所做的一些尝试有很大的关系。1961年,我在聊城地委任秘书长时,就在《聊城工作通讯》上发表过一些有关“借”地的文章,鉴于当时饿死人这种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就悄悄鼓励下级干部把地“借”给百姓,一户“借”给一分二分的地,虽然不多,但也让老百姓们填饱了肚子。

  当我1977年底1978年初对菏泽一些农村进行调查时,内心震撼很大,特别是看到小井村张殿兴家的破败景象,当时我的泪就下来了。农民守着土地挨饿,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我相信让农民吃饱饭决不是罪过。所以当天晚上就召集东明县委班子开会,最后下定决心“分地”。

  分地政策若有错

  我周振兴一人扛

  记者:作为地委的一把手,当初有这样一个决定,手下的人都支持你吗?

  周振兴:不能用支持这个词,应该问他们是否反对,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分地”是上面坚决不允许的,那时人人自保,谁敢站出来说支持分地?只要不公然提出反对就是对我的支持了。

  记者:那你又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

  周振兴:想说服他们就必须先把自己给推出去。1979年春节过后,我召集了区、县、公社三级干部会议,正式推出“包产到组”、“包干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形式。会后我下令各县县委到地委复制录音带,然后各公社再到县里复制录音带,指定同一时间,700多万农民都集中到公社开大会,听录音广播。

  我在会议上就明说了,我的讲话有录音,如果上级说这件事我们干错了,追查下来,我周振兴一个人承担责任。

  我当时是豁出去了!没办法,眼看着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动大手术是不行了。我在那次三级干部会议上也说了:只要叫我当这个地委书记,我就得叫老百姓吃饱饭。否则,这个地委书记我宁可不干!

  车被砸了我不生气

  那时欠群众的太多

  记者:听说您在上世纪60年代下乡检查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曾经被砸过车窗?能不能给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

  周振兴:这个砸来的石块对我内心的触动非常大,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已差到了极点,我们吃百姓的、喝百姓的,回过头来却去糟蹋百姓,百姓能不产生敌视心理吗?1959年到1960年是饿死人最多的时期,村里几乎天天有饿死的人。

  新中国都成立了,而我们的百姓却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党的干部,车被砸,我内心不会感到气愤,只有愧疚,那些年,我们欠群众的太多了!

  “小岗精神”“小井精神”

  谁早谁晚并不重要

  记者: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议,菏泽小井村的土地改革要比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改革时间还要早,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周振兴:我也听到过这种说法,但我首先摆明一种态度,现在回过头来再去争论土地改革谁早谁晚没有什么意义。1978年初,我在小井村调查后召开研讨会,为了解决小井村的困难局面,决定把一部分地分给村民,从而调动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接着便把小井的做法在东明县推广开来,“小井精神”就这样被叫了起来。

  其实在“小井精神”之前,东明县的柳里村1977年就开始尝试着把地“借”给社员,但无论是小井村还是柳里村,在分地形式上还是有点隐蔽,而小岗村的村民则是直接按手印,搞出农村家庭承包制,这在农村改革上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记者:您认为菏泽小井村和安徽小岗村两地土地改革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周振兴: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在两地改革的环境和形式不一样。“小岗精神”说的是,1978年年末,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的“大包干”,一份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种改革是一个村的成功探索,而菏泽的土地改革相对来说来得更加猛烈和悲壮,这可以说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2000多人的区、县、公社三级干部会议上正式推出“包产到组”、“包干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当时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本报记者 高红日 鲁超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