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队5名遇险队员安全返回营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03: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南极科考队的5名队员在南极冰盖执行任务时,因所乘坐的雪地车发生故障而遇险。经过一天多的救援,北京时间16日10时左右,5名遇险队员和其他救援队员都已安全返回大本营。

  机械故障,队员遇险

  据南极中山站通讯人员于秋杰介绍,包括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孙波在内的5名考察队员,14日离开设在冰盖最高点附近的大本营,前往冰穹A进行考察。

  他们计划用两天时间,进行三维地形测绘、地下冰层探测等科学研究活动,为我国在南极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提供选址和环境参数。

  15日早上7时,科考队打电话回大本营,报告科考队员驾驶的凯斯鲍尔PB240雪地车,由于发电机组故障引起整个电子系统断电而失去动力。

  据被困人员介绍,15日上午,出事地点天气不错,但下午开始起风,气温下降。

  成功救援,队员状况良好

  一次普通的故障,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南极冰盖地区,都有可能引发可怕的事故。

  由于缺乏必要的动力,5名科考队员不仅无法开展科学考察工作,而且不能返回100多公里外的营地。他们面临着严寒的威胁,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在大本营,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内陆冰盖考察队副队长徐霞兴立即率领6名考察队员,驾驶三辆雪地车和雪橇,选择最短的路线,以最快的速度前往营救。大约在下午6时半左右,救援队伍与遇险队员汇合。

  到达营救地点后,考察队员将故障雪地车装上雪橇,同时用一辆凯斯鲍尔PB300雪地车给它供电,以支持车上的科研设备继续工作。

  据了解,考察队员在坚持完成预定科考任务后,才安全返回大本营。

  于秋杰介绍说,队员们返回大本营后休息了一上午,下午重新投入工作,目前身体和精神状况良好。

  南极科考与探险不可分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王勇告诉记者,对于南极冰盖环境来说,“很难把科考与探险区分开”。

  具体地说,在南极内陆考察,考察队员主要面对的两大危险就是高原反应和冰裂缝。

  据介绍,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的地方就会让人觉得很难受。而此次科考队员执行任务的冰穹A地区,其低氧的环境对队员影响很大,人的机体低氧代偿不全时容易发展成急性高原病,发病急,病程短,危险性大。

  冰裂缝也是南极内陆考察的一大威胁。这次内陆考察沿途有以前布置的标志杆提醒。虽然冰的运动相对不会太大,但对冰裂缝需要特别小心,遇到天气不明朗的时候,还要适当调整行程。

  此外,在长时间的科考活动中,队员的心理状况也容易产生波动。王勇说,此次在冰穹A附近的任务,时间比较短,队员容易兴奋,不会出现心理上的极端问题。

  详尽预案应对风险

  此次队员遇险的地点,距离大本营有100多公里,距离中山站更是有1271公里,飞机都很难飞到。加上南极内陆环境恶劣,交通很不方便,所以救援难度很大。

  这对科考队前期的准备和科考队员的自救能力都提出了高要求。

  于秋杰说,队员们出车考察,都会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准备。一般地,他们会带足几天的食物,取暖设备也要准备充足。

  据介绍,此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结合历次内陆冰盖考察的经验和内陆冰盖考察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了完备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比如:队员遇到冰裂隙,必须在探测出安全通道后方能通行;在穿行冰裂隙区时,尽可能从预定路线的东侧绕行;若宿营地出现冰裂隙时,用安全绳连接各雪橇仓,人员必须顺绳行走。

  如遇到车辆无法现场修复的机械故障,考虑使用其他车辆继续执行任务,如现场条件不许可,则中止考察,卸掉物资就地返回。

  这次冰穹A登顶比计划推迟了一天。极地办工作人员说,这也是考虑科考队一路辛苦地开进,一些队员还没有完全从疲劳中恢复,因此调整了一天。

  “这些措施和规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人员安全。”极地办工作人员说。

  (综合本报记者余建斌和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