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加康:开往春天的地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16:07 SMG《七分之一》
俞加康:开往春天的地铁
俞加康

  SMG《七分之一》2008年1月13日播出:“俞加康:开往春天的地铁”,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这是2007年12月29号,上海地铁“三线两段”开通时的情景。目前上海已经建成了234公里的地铁线路,公里数位居世界第七位,发展速度则为世界之最。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给市民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地铁从无到有,从低谷到高峰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就见证了其中的苦辣酸甜,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人物——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唯一拥有“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的人:俞加康。

  (开通实况——地铁镜头——俞加康空镜)

  片花一

  (解说)新线路开通引发热议

  (乘客:那个宽度足以容下一个成人的脚,这样的话很容易产生事故)

  (解说)“设计大师”如何解答?

  (俞加康:在修改、改进,估计没有多少时间人民广场站先改好)

  (解说)《1/7》专访“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俞加康,讲述他和上海地铁的情缘

  【上】

  【解说】

  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步试运营,同时4号线修复段、1号线北延伸段也投入使用。大家将这次新开通的线路统称为“三线两段”。

  (实况)

  一组有冲击力的通车实况及地铁画面后转入6、8、9线的运用状况 现实问题画面

  【解说】

  新线路开通后,市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乘客的街访】

  5047

  【乘客1】

  答:挺方便的

  但是就是说这个列车设计为什么

  预留了十公分的空隙

  还有高度落差有十公分。

  记者:你觉得不方便吗?

  答:对,这个不方便

  那个宽度足以容下一个成人的脚

  这样的话很容易产生事故

  我觉得以后可能有安全的隐患

  【乘客2】

  答:(车厢)大一点就好了。

  【解说】

  6号线部分区域高峰期间严重拥挤,地铁和站台落差较大,新车箱偏窄等等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带着市民们的疑问,2008年1月5日,《七分之一》专访了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俞加康。

  记者:那这次“三线两段”开通之后你有没有坐过?

  答:坐过。

  //记者:乘下来感觉怎么样?

  答:一个乘下来感觉,因为8号线跟6号线车子小了一点,乘惯大的车子三米,这个车子只有两米六。//三米大概(容纳)两百多人,两米六只有两百多一点,差了一百个人,少了三分之一。

  030622

  记者:这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答:有差异的,假如你习惯乘了1号线2号线,感觉这个车子太小了。

  【解说】

  因为车厢比较窄,新开通的6号线和8号线被市民们戏称为“小6”和“小8”。俞加康告诉记者,对于6号线的拥挤问题,将采用加开车次、缩短运行间隔的方式解决。对于站台与车体落差过大的问题,近期也将通过在屏蔽门与车门之间增设橡皮斜踏板来解决。

  031822

  记者:大家可能坐惯了地铁,像如履平地一样

  这一次碰到6号线8号线新问题

  要脚抬一抬才能够进车箱

  怎么会造成这样的一个落差

  //是因为它的车箱的特殊性造成的吗?

  答:有一点关系,有的施工误差有关系的,五公分到十公分

  /这个问题昨天已经开会了

  在修改、改进,估计没有多少时间人民广场站先改好

  征求一下意见,特别女同志穿高跟鞋也去跑一跑

  行了就照这个方案做

  (画面)

  特技画面定格上字幕,后切到俞加康参与施工的资料画面

  【解说】

  作为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俞加康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唯一拥有这一称号的人。他先后担任过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4号线、5号线、8号线、2号线西延伸段和1号线北延伸段等线路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从上世纪60年代到今天,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俞加康参与设计了上海绝大多数轨道交通线路,自己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转变都体现在了他的设计中。

  1号线2号线我们没有公共厕所的

  站台上没有厕所/当时是我反对的

  造公共厕所挺难的

  排阴排气都单独的

  臭气冲到里面

  /我说(建)一个公共厕所脏不脏?

  公共汽车一个小时开到底

  我这个车子一条线很快的

  后来有一年我到欧洲去考察(地铁)

  它成网了 不得了

  到下面半个小时想方便了

  体会到要了

  后来几条线就放上去了

  必须放厕所

  //当时主要是我这个想法还没想通

  所以这个还是以人为本

  还是要的

  【解说】

  1993年,上海的第一条地铁锦江乐园到徐家汇1号线南段通车。到目前,上海已建成234公里的地铁,到2012年将建成510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线路,位居世界第一。而在这些不断延伸的地铁线路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黑转】

  片花(二)

  (解说)地铁建设的背后,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俞加康:当时是挺紧张的,实际上这个事情不应该出的)

  (解说)40多年的地铁人生,他有着怎样的坎坷?

  (俞加康:我怕回来不了,当时胃癌待查)

  (解说)稍后请继续收看《俞加康:开往春天的地铁》。

  【下】

  【解说】

  1939年,俞加康出生在浙江湖州,1960年考入同济大学路桥系地下建筑专业,属于这个专业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就在俞加康考入同济的前二年,1958年,“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刚刚成立。而他的人生之所以会与上海结缘,竟然是因为让他大病一场的关节炎。

  记者:您大学一毕业就入了这一行?

  答:没有毕业就进来了

  记者:那那会儿您是老师征召还是您自己特别感兴趣?

  答:不,我当时大学的班长,我身体很差

  我大概进同济是60年

  我半年就瘫在床上不能走路

  我上课都是(同学)背的,再回到宿舍里面

  饭也是人家给我拿的

  这样维持了三年,到四年级我好一点了

  我当时是分到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的

  后来说你身体不好到北方去干什么?

  去上海吧

  【解说】

  1964年,在浦东塘桥试验隧道成功之后,上海在衡山路地段进行了地铁车站施工试验,也就在这一年,俞加康作为地下建筑专业的大学生参加了这一保密工程。正当上海地铁的建设试验已经初见曙光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033210

  答:后来文化大革命就不造了

  工地上一通知停止,就这么停了。

  文化大革命大概停了11年

  一停我们也没事可干,前后大概11年

  我11年在工地上画油画,画了11年。

  //我们呆了大半辈子

  年纪大了再搞

  还好我们原来一批人基本还留在那里

  因为文化大革命叫他下放劳动

  平反了调上来

  我是最后一个下面调上来的

  隧道(部门)下放下去的人

  我是最后一个回到院里

  记者:你还是觉得可惜

  答:可惜,这个可惜

  也有可能没有这次文化大革命

  我们这个地铁事业发展得还要快

  真的还要快

  【解说】

  就这样,俞加康和上海地铁一起,等了整整11年,从20多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年近40的中年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乘车难、过江难等等交通矛盾在上海日益突出,轨道交通建设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人到中年的俞加康,终于盼来了可以大展拳脚的时代。

  我们开始搞1号线的时候 *****如果片长需要斩短,建议这一部分*****

  上海组织了一个团

  //到香港参考的,给钱的

  给了大概65万9天

  你要看什么地方都打开来

  白天到晚上

  你要看他的设施他都打开陪着你

  我们不懂,我们没有搞过

  记者:就是人家给你看,你都不清楚看什么?

  答:我们各个专业配齐的。

  后来回来之后就请英国合作设计

  在衡山路 是草棚里面

  当时条件差得不得了

  我这个老花眼就是当时出来的

  (原来)我眼睛挺好的2.0

  衡山路搞了半年老花了

  记者:为什么?

  答:暗,暗得不得了

  条件很差的

  后来请英国人来搞

  搞了大概一年

  他一天工资相当于我一年

  我说不要他了 我学会了

  你们走吧 我就自己搞了

  //我现在每天够四小时睡眠就是当时出来的

  记者:只睡四小时吗?

  答:我当时就是睡四小时每天,不睡长的

  记者:没时间睡?

  答:没有时间睡,怎么睡?

  【解说】

  在地铁建设者们日以继夜的努力下,1993年,上海地铁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从锦江乐园到徐家汇的一号线南段通车。但正当俞加康张开双臂迎接事业春天的时候,他却被医生怀疑患上了胃癌。

  0535答:在1号线结束、2号线(开始)的时候

  当时我分了一个很小的房子,我住院了

  我跟爱人说,这个阳台倒翻水

  我想把它搞好算了

  我怕回来不了,当时胃癌待查

  怕回来不了了,我把家里的东西了结

  0637

  记者:但您没有把心里的想法跟爱人说?

  答:(开始)没有说,后来就说了

  当时就考虑到回不来了

  因为整天不好吃东西

  一年多了不好吃东西

  吃一点柳橙汁什么东西

  牛奶也不能吃了

  【解说】

  幸运的是,最终的检查结果表明,俞加康虽然患有严重的胃病,但排除了胃癌。拖着病弱的身体,他又投入了地铁建设。

  0432答:当时我是发病,在医院里面住院 ****这一段也可以斩短一些*****

  包了个房间挂盐水

  每天车子送过来签字的

  后来说你到这里来疗养还是看病的?

  我说没有办法,他每天送过来签字

  //文化大革命,到1978年才上来

  我说好不容易搞一个东西

  总算等到了 又搞了

  所以当时很起劲的 很认真的

  因为作为一个技术人员

  不搞自己的专业

  养着也没有意思

  //设计人员要搞一个东西出来

  才对得起自己

  就是从自己说

  因为我不是想当官的

  不向政治方向发展的,

  //搞出一点名堂来,撑过好了

  一辈子 儿子出来

  (问)爸爸你搞了一些什么?

  (不能说)没有什么,白白地活了一世

  【解说】

  和俞加康的坎坷人生一样,上海地铁的建设也历经了诸多的波折,从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断言上海的软土不适合造地铁,到十年文革的完全停滞,再到几年前4号线发生沉降事故,都让上海的地铁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记者:其实修地铁的时候

  有很多瞬间是惊心动魄的

  //当时4号线出事的时候

  不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施工的问题

  但是出了事情以后

  你们当时所有的参与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当时是挺紧张的

  实际上这个事情不应该出的

  两条隧道6公尺距离被打通了

  忽视了 就沉下来了

  //当时参与者都查自己的图纸了

  不是怕责任

  原因出在哪里?要查一查原因的

  都是查的,这个东西反正免不了

  1619

  记者:当时因为已经出了事情了,

  还得想补救的办法,

  答:有两种想法

  一改线,浦东要重新动拆迁了

  原地修复,不要动拆迁,有好处

  //最后评定下来原地修复,修复还不错

  //4号线的修复工程都是国际领先水平了

  话说回来,国外没有这个东西他领先不了

  我出了事情我有水平修好了

  当然,你说不出这个事情

  怎么会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所以有的坏事变好事

  【解说】

  飞速发展的轨道交通给市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随着地下轨道的不断扩展,也有人开始担心,越来越多的地下设施会不会造成沉降,影响地面建筑的安全。

  记者:上海的这个地下挖了那么多条地铁之后,

  会影响到我们的地面上的其他的东西吗?

  答:地铁特别是我们盾构曲线

  我们从1号线就在坚持了

  一直坚持到现在都在控制的

  2432

  记者:在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内?

  答:嗯,假如不行了,马上加固

  记者:加固可以解决问题吗?

  答:可以解决,加固可以解决

  因为我们这个地铁要使用一百年

  当然人也看不到一百年了

  【地铁实况数秒】

  【解说】

  现在,上海每天搭乘地铁的乘客有上百万人次,到2010年,每天将有800万人次搭乘。俞加康和上海地铁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对这位七旬老人和他钟爱的地铁来说,前面还有更明媚的春光。

  (地铁前进的空镜头数秒)

  答:我们到今年正好半个世纪,

  1956年开始到2007年 51年

  033527

  //1号线造的时候,1997年7月1号通车的,

  造了7年,造了21公里。3公里一年。

  2012年到1997年是15年,要平均每年要造35公里

  记者:七年还抵不过现在未来的一年

  答:对。

  //为什么他们现在评我大师

  因为我机遇好 不是我头脑特别聪明

  因为一个人要设计过几条地铁不太可能

  你像国外每年建造最高四公里

  一辈子就搞一条,两条就行了

  我这么几年几条上海都是我在搞

  那为什么不开心?

  【解说】

  目前,年近70旬的俞加康开始逐渐把一些工作放手交给年轻人。这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上。事业的春天,还在延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