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彩笔描绘绚丽的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02:40 三秦都市报

  杨霜林,男,生于1957年3月18日,陕西潼关人,17岁参军,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12岁起学习绘画,擅长中国画、山水画。现任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副主席。

  多年来,杨霜林潜心描述我国西部的大好河山,在数百幅的创作作品中,以反映西部奇特的自然风光为特色,代表作有巨幅中国山水画《天地造物》、《祁连雪》、《天俊山传奇》、《金色门源》、《黄河第一弯》等优秀作品。很多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同时许多作品被一些国家收藏,也有不少作品作为政府礼品被省市领导人出访或国际友人来陕予以馈赠。

  自古以来,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文化都伴随着经济的兴衰或繁荣或委顿,而文化人始终是走在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前列。如今,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大好机遇。“盛世兴文化”,不论诗词、绘画、书法、戏曲、舞蹈等传统文艺形式,还是现代艺术的电影、电视、音乐的创作,面对这难得的发展机遇,都应紧随民族复兴的步履,紧扣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宏旨,以富于新意的艺术实践,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佳作。作为视觉艺术之母的美术创作,当然也应该承担起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用多彩的画笔描绘出时代的绚丽画卷。

  在中国美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次的美术“有影响”时期,诞生了一批批大师。譬如,唐朝人物画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如吴道子、阎立本、周昉、王维等有名的大画家;到了宋代,宫廷画院设立,宫廷画家的创作群体特别突出,花鸟画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明清时由于交通环境相对较好,所以山水画得到了发展。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日益发展,绘画材料趋于丰富,由于文化的开放和交流,西方的绘画技艺得以和中国的传统绘画形成碰撞甚至是冲击,美术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纵观中国美术创作发展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汉唐的大气恢弘、宋明的沉郁苍劲、清朝的名家辈出,留下的传世经典,其间都跳动着时代脉搏,蕴含、彰显着时代的精神风貌。放眼现代更是如此,如徐悲鸿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作者以此表达出自己在民族危难时的爱国热情。而《愚公移山图》则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抗御强敌的决心与毅力,用画作振奋了那个时代。而其后的齐白石的虫草,则以和谐宁静的画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需要。当代画家优秀的作品也不少,就拿《远去的足音》、《捏扁食》来说,它们一个反映了中国改革的艰辛,一个描绘出了时代变迁中美好的生活场景。

  无论是徐悲鸿以画笔来振奋民族的精神,还是齐白石以虫草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王西京以绘画来反映改革时代的艰辛历程,还是王有政绘画中呈现的祥和之美,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置身其间的时代的影子。徐悲鸿的作品与那个时代是和谐的,因为他看到了民族的危机,于是以自己的奔马,来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齐白石也与那个时代是和谐的,当时中国积弊虽深,但是人们渴望和谐、文明的声音是无法泯灭、淹没的;而王西京以自己的忧患意识,用历史题材来强调当代中国的改革者应该具有牺牲精神,这和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壮士》是多么的相近;王有政的《捏扁食》那安适恬静的生活景象,更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渴望、最温馨的需求。

  在任何时代,优秀的画家其艺术思维都是与时代紧紧相关的。他的画笔下流淌着民众的心声,映射着时代的身影,这样的绘画超越了画家本身的生活,也超越了时代的桎梏。上述画家的人生历程一路坎坷,经历了种种不平与磨难,充满了艰辛和困顿。生活带给他们的艰辛和困惑,促使他们在艺术的力量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源自于生活、源自于民间,于是它们成了表达民众心声的时代图画。画为心声的和谐,创作与时代的和谐,使画家超越了自我,从而产生一幅幅经典作品,也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食粮和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不管生活是苦是甜,他的思想都应该是超越苦难与欢乐的。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超越,那么他的艺术作品必然单薄、浅陋。如果缺少了发乎内心的真情或者创作热情,那么这样的绘画必然缺少生命力。而这真情,也应该是画家内心和谐的产物。在一定的情况下,艺术家内心的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脉搏是紧密相关的。如果社会不和谐,可能导致一部分艺术家的沮丧失望,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能从这不和谐中,呼唤人们改变现状,激发人们改变不和谐的激情,或者发掘和谐的因子,并从中发掘生活的美感,从而创作出振奋人心的力作。这正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区别于一般文化工作者的地方。

  和一切艺术作品一样,美术作品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又面对人民群众。长安画派有句格言即:“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伸向传统”是一个普遍而简单的观点,所有的美术家都懂得: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廷画家或是民间画家,无论是写实派还是文人画,他们都能基本遵循“以人为本,协调对称”的中庸之道。这与现行提出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然而,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她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唤醒了当代文化人的创作思绪,但是在这物欲横流、信息极其发达的时代,外来文化的误区使当代画家有了无数个奇特的现象,许多画家彻底抛开了传统的创作理念,似乎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以超前、出新、突破自我等思想观念,在美术创作上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有的作品不以美为宗旨,却以丑为标准,好好的一个农村少妇,偏偏画成了大头小身子、满头长疮的丑妇;有的山水画一味追求现代材料,用丙烯在宣纸上胡乱涂抹,既无“线”的概念,又无“形”的标准,看起来画面似是而非,没有丝毫美感。更有甚者,画面猎奇,光怪陆离,树不像树,山不似山,扑朔迷离,鬼气森森。不知画家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想给人们展示什么样的美?胸中无山水,笔墨如何生秋风?满腹妖魔鬼怪“克山病”的人物,“盘丝洞”的山水,如何能呈现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时代?

  美术工作者是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幸逢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脚踏着祖国神奇、博大的土地,放眼珠穆朗玛、巍巍昆仑、中原山川、江南秀色,我们也没理由不摒弃那些尘俗的东西,抑制外来文化的糟粕,跳出狭隘,融于自然、融于社会,寻找生活中一切可以发掘的美,也寻找到突破狭小自我而超越自我的方式。把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和谐地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指引下,灌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深入生活、发现生活,启迪心智,激发灵感和想象,凝聚成调动观众心灵深处的生活感受和情绪记忆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传达时代精神的本质,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成为时代前进的火炬和号角,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应尽之力。

  (杨霜林)

  原载《人民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