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深圳给了我幸福生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01:22 南方都市报
周松1997年来到深圳,迄今十年。在这里,他在一家外资企业从普通职员一直做到现在的电脑部主管。谈起深圳,他总感觉在这里上天给他很多恩赐,给了他幸福的生活。如今他有了房,有了车,有了新家。可因为14岁的儿子马上就要升高中,因为户口,让他面临是去还是留的问题。 一堆准考证,都是为儿子 见面后,周松首先给记者拿出了一堆准考证。“考这些证,全是为了我儿子。”周松说。这些都是深圳市“招调员工技能水平测试”的准考证,其中有“图形图像处理”的,还有“办公软件应用”的,而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准考证,则有4张。“这个证书最重要,可是笔试过了关,到了实操环节就被卡住,没有通过。”一次没通过,就申请补考,他前后一共考了4次,结果还是没过关。 “当时在一堆专业里面看这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相对容易,可我毕竟本身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周松一脸无奈,他已年过不惑,连续4次考试没能通过,让他也没多大信心了。现在,他基本上放弃了。 周松的儿子从初一就来到深圳读书,在班里的名次没有出过前三名。现在眼见就要升高中,送回老家读书也不现实,他的户籍在鄂州,而父母在武汉,回去无人照看。“这不现实,而且,在这边的教育跟家里的教育模式就不一样,教材都有区别,回去的生活还要再适应。”周松表示,回去读书,对孩子的影响太大,即便想方设法,让他回原籍读书了,能否再保持优异的成绩,也是个问题。 周松上世纪80年代中学毕业后在老家先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考入武汉大学读书。1991年毕业后回到鄂州钢铁公司工作。1997年,他选择南下来深圳,到一家美资企业―――新美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周松说,他来深圳最大的感触是自 由的氛围,让他能够“呼吸”,在公司,他有机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工作上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已做到公司的电脑部主管。 生活方面,他也感觉上天给他很多恩赐。虽然因为两地分居令其和在老家的妻子离了婚,但在深圳的工作生活一直都很顺利。来深两年后,他买了房,不久又有了车。而在生活中,他也如愿以偿地遇到了他的另一半―――在另一家工厂做行政主管的妻子,这让他的生活备增温馨。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他也感叹上天对他眷顾有加,他有关幸福的一切理解都在深圳得到体验。而深圳户口,却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坎。 “引进人才,户籍成瓶颈” 在他看来,深圳的户籍政策,是深圳市引进人才的最大瓶颈。“人才不一定局限在那些高新技术工作者,我们厂里原来做普通工人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做到现在的经理,能说他不是人才么?”周松说,对人才的理解应该更宽泛。“我就不明白,这些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却得不到自己所在城市的认可。” 而有的人,则因为户籍政策的原因,把孩子直接送到了国外。“我有个做企业的朋友,他也是因为孩子要升高中了,却办理不了深圳户口,结果把孩子送到一家私立学校培训,之后直接去加拿大读书了。”周松说,这些人本来也不是想让孩子出国读书,可在现行的户籍和学籍政策下,他们反而觉得出国读书更方便。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这一代承担改革的阵痛,可以理解,可不应该让阵痛延续到下一代。”周松认为,城市不能只拿走建设者的青春,却不给他们其他保障。 何去何从?周松表示,虽然他对自己的企业和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但孩子的未来也不能儿戏。“苏州,包括佛山都有企业来找过我,表示去他们那里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周松说,他并不想走。但如果最终孩子的高考问题无法解决,恐怕离开是唯一的选择。 启事 年关将至,大批劳务工退保返乡,而且很多人选择不再回来。尽管他们仍然喜欢和留恋深圳这座城市。 你是劳务工吗?你打算离开吗?请告诉我们你和深圳的故事;你是企业管理者吗?请告诉我们你将为劳务工做些什么;你是深圳市民吗?你和劳务工有过接触吗?你有话要对劳务工说吗?请拨打本报热线:83325000 统筹:高爽 采写:本报记者 杨涛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罗志明侵权举报电话:020-87385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