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哨所 誓言无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09:08 每日新报

  

夫妻哨所誓言无声(图)
夫妻哨所誓言无声(图)
夫妻哨所誓言无声(图)
冬去春来,有多少青春年华能够经得起10年孤独驻守的磨砺?

  3650多个日日夜夜,一位普通的士兵,将对国家的忠诚,全部倾注于一座孤独的哨所。

  他用自己独特的姿态,诠释共和国卫士的执着和奉献。

  那种精神、意念和魄力让每个人都由衷钦佩。

  入选

  理由

  徐臣华,34岁,天津警备区四级士官、一等功臣,从1996年年底开始直到今天一直坚守着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的哨所。2007年“八一”,他作为北京军区唯一一位士兵代表,参加了在北 京举行的“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想,这会是我一辈子中最大的荣誉。”哨所中不能上网,为了更多地了解奥运知识徐臣华订阅了很多报纸、期刊,并将所有关于奥运的消息,全部 小心剪下,粘贴成册,每当有客人光临他的小哨所时,他会说,“我会是这场奥运会的火炬手!”

  奥运火炬手是“灌篮高手”

  “这是全体军人的荣誉,更是全体军人为办好北京奥运会的应尽义务!”徐臣华说,战友听说他当上了奥运火炬手,全都羡慕不已,并且帮助他四方搜罗一切有关奥运的资讯,通过邮寄、短信、电话等各种方式传递给他,“他们还都要轮班过来陪我跑步锻炼呢,鼓励我手擎奥运火炬的时候一定要跑出军人的气节。”

  对于火炬手的职责,徐臣华还是非常有信心完成的。徐臣华当年在连队时是有名的“灌篮高手”,每逢周末都要和战友们在球场上征战一番,但哨所条件有限,很难开展什么像 样的体育活动。不过,常年坚持巡线,算下来每周也差不多能跑两个马拉松的距离,在他看来 这既是工作,也可算是“我的奥林匹克”。

  如今,作为奥运火炬手,徐臣华更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加入了不少“奥运”气息——制作奥运知识小贴士,宣传奥运精神,都成了他和周围百姓进行交流的主要话题。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兵,但我也会将奥运精神带到我的工作中来。”仔细想来,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的确和每个人的工作生活 息息相关,在他看来,将自己的工作干好也就传承和发扬了奥运精神。

  主动请缨 去守哨所

  “没有部队的培养,今天的我不知道是啥样呢?”

  在徐臣华看来,自己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部队的栽培,没有部队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里娃,或许至今依然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更不要说当选奥运火炬手了。 “参军之前我连什么叫奥运都不知道,不光是我,我们那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徐臣华的家在山东广饶一个贫困山村,说起当年参军的初衷,他呵呵地笑着,戏言“没啥宏图壮志,就是想见见世面。”

  徐臣华生性朴实正直,一进入部队就一门心思地扑在军事训练上:跃400米障碍如踏平地,跑五公里脚下生风不喘大气。首长看着高兴:“他是个好兵!”战友看着敬佩:“他壮得像头牛。”

  “如果不来部队,我这把子力气在老家除了种地是个好劳力,还能有啥用场。”时至今日,徐臣华依然庆幸自己参军的选择,新兵训练结业考核,他获得全营第一!随后就被选送到北京军区机械士官学校学习工程维护专业技术,他不但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而且还光荣入党。

  毕业后,徐臣华被分到地处天津市区的工程维护队,很快成为队里的顶梁柱,工程维护队的朱彩明指导员说:“他是块金子,放到哪里都能发光。”

  徐臣华所在的工程维护队主要担负军级单位指挥工事的维护看管任务,若干个值勤点遍布天津 市7个区县,点多、线长、面广,维护任务十分繁重。在这些执勤点中,有个哨所更是艰苦。

  哨所共有四间小平房,修建于1960年左右,地面潮湿,墙体大片泛碱,墙面严重风化脱落。方圆几十里内没有村庄,地上长满了半人多高的芦苇和草丛,出入哨所的一条小路已被枯黄的芦苇半遮半掩,夏天野蜂和旱蚂蟥成群,冬天房屋四壁透风。

  1996年底,在这个哨所值勤的老班长转业,需要新人接替工作。可是这地方太苦,队领导找谁谁摇头。此时,徐臣华主动找上门说:“我去哨所。”

  十年坚持 饱尝艰辛

  “十年前的这里,太惨了!”不善言谈的徐臣华形容起当年自己的工作环境,憋了半天才想出一个“惨”字,随后还追加了一句,“那都是过去,你看现在不挺好的。”

  其实徐臣华所讲的“现在”,不过才是两年前刚刚新建起的哨所,此前整整八年多的时间,他都是栖身在那间仅仅十平方米、头顶漏风、脚下长草的“毛坯房”中。他坚持定期抽干工事内渗漏的积水,检修电路,通风换气,排除各种隐患和故障,使哨所设施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这点咱不是夸,哨所周边的国防工事,工事里面的设备,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修好!”说到这里,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神采。

  谈话中,徐臣华一直强调,自然环境的恶劣是比较容易克服,永无休止的孤独却是最 让人难以面对的。

  “我这啥也不缺了。”徐臣华评价自己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凡事都喜欢朝前看,当年再苦的日子也没觉得有什么过不去的,“部队一直特别照顾我,你看现在所有生活设施不都给配备齐全了!”他说自己坚信,今后哨所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自己也会越来越努力的工作。

  其实,十年来,徐臣华一直以全力以赴的心态对待着哨所的工作。徐臣华到岗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重新对哨所的各个部位进行逐段逐项勘察,了解掌握了详细的第一手材料,并对照工程图纸作出更详细的维护计划。

  哨所里除了一台只能收到一个频道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其余娱乐活动设施,闲时与人聊天交流 也是奢望。头几个月,连队每月轮换一名新兵陪伴徐臣华执行维护任务,后来因为这里条件太苦,谁都不太情愿过来了。

  夫妻相伴 以所为家

  1997年3月,征得组织同意后,徐臣华动员当时还是女朋友的杨爱梅来到哨所,随后两人在天津领了结婚证,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夫妻哨所”,“我们的婚礼都是去年才补办的呢。”因为工作紧张,徐臣华一直到去年才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下,补办了一个简单热闹的婚礼。但直到今天都不敢要孩子,“这里离市区远,医疗条件也不行,哨所又不能离开人,要了小孩肯定耽搁工作。”他说着,满怀歉疚地看着妻子

  有了妻子这个伴在身边,徐臣华仍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而且干劲更足、更安心了。而且有趣的是,他几乎把妻子当成了自己的兵。每天6时拿录音机放起床号,不管妻子睡得多香,撩起被子就拽起来,绕着工事跑圈,连出操带巡逻一块全办,然后回到哨所,放着国歌升国旗。

  考虑到哨所比较偏远,队里每月派人来送一次生活用品,憨厚爽直的徐臣华又觉得这样既太麻烦战友,又有占部队便宜的嫌疑,因此便请求领导把他个人的伙食费发下来,自己购买,搞得杨爱梅嗔怪道:“你有病咋的?就是走个亲戚串个门人家还管饭呢,咱在这长年累月守哨所,咋就不能吃口部队的饭?”

  可是徐臣华有他自己的算盘:“部队对我们不薄了,我一个苦孩子出身,能有军装穿、学技术、有工作,全凭部队培养,人要懂得感恩,不能索取太多。

  十年来,徐臣华夫妻共劝阻教育私入工事管理区的人员达2000多人次,阻拦地方人员来工事挖 土取土300多人次,哨所连年被天津警备区司令部直属党委评为“放心哨所”。从1997年至今的十年间,徐臣华也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荣立个人一等功。杨爱梅的忠贞和坚毅、宽容和柔情也感动了无数官兵,她先后三次被部队评为“模范军嫂”。

  新报记者 任桐

  摄影 通讯员 田剑侠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