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情牵怒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10:20 CCTV《讲述》
与央视《讲述》联动报道(12日22日) 特别视点:怒江、南京两名中学生笔友突然失去联系。此事牵动了南京城。经南京市民寻访得知怒江学生需溜索求学 的情况,南京市民发起捐款建桥。 蒋书 长江之滨的古都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市民热爱文明。在手拉手活动中,其爱心跨越省界市界,从古都延 伸到四面八方,展现出博爱之都的宽广胸怀。2007年8月中旬,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梅山中学面貌一新,正在迎接新学 年的到来,可一个名叫熊捷即将升入高三的女孩却越来越不安起来,是什么让这个平时成绩一直不错的女孩如此呢? 一、女生通信七年 熊捷一直在给一个人写信,却总收不到对方的回信,这就是她不安的原因。可她在等谁的回信呢?这得从7年前说起 。 2000年,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熊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捐赠了衣物和学习用品,还留下了自己的 通信地址。不久,她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文笔细腻、字迹工整认真的回信,写信人叫余丽芳,是云南省怒江州马吉乡布腊村 小学的学生,一个傈僳族小姑娘。通过书信交往,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令熊捷非常意外的是,她们的信常常不能及时到达对方手中,延误一两个月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拿到手的竟是一只 空信封。渐渐地,熊捷从丽芳的来信中得知:丽芳的家乡怒江州,是祖国西南边境上一个美丽而贫瘠的地方,因地理环境特殊 ,交通极为不便,那里的人们每天都必须依靠一种叫溜索的交通工具过江。熊捷看到关于溜索的照片时,觉得实在恐怖:人的 生命完全系在一根钢索上不受自己控制,下面奔腾湍急的江水就像张开的魔掌。她从没想到:自己寄去的每一封信,都要通过 这溜索才能到丽芳的手上。 熊捷得知:丽芳连8毛钱的邮资都难以承受;为拍一张照片寄给自己,丽芳要走上几十公里山路。最让她吃惊的是, 为了上学,丽芳每天都要在溜索上越过陡峭的峡谷和汹涌的怒江。平时她写给熊捷的信里都是说家乡美,很少提到贫穷或艰险 ,但字里行间时有透露。 2000年4月8日,丽芳来信说:我是农村来的,一定要好好读书,要不然,以后稚嫩的肩膀怎么去承担来自贫困 的无情袭击。她每天在4000多米的海拔上穿梭求知,就是为了爬出那座山;她说她若是能走出去,就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好。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争气的丽芳成为村里惟一一个考上高中的女孩,而熊捷也在升高中的考试中拿了第一名。2002年 9月12日 丽芳给熊捷来信说:真希望你我都考上大学,早日见面。 7年里,两个女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余丽芳写给熊捷的每一封信,都被熊捷精心保存着。青春的梦想仿佛伸手可 及,而通往梦想的路途却并不平坦。就在两个人升入高中不久,熊捷和丽芳突然失去了联系。转眼,高三都要开学了,熊捷已 有一年多没收到丽芳的信了。丽芳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给自己回信呢?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焦急的心情, 熊捷试着拨通了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栏目的热线电话,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熊捷独特的求助引起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关注。得知了熊捷和丽芳的故事后,大家被两个女孩纯真的友谊打动了,同时 也对怒江孩子们溜索上学的场景感到震撼。为弄清丽芳不回信的真实原因,电视台记者和一些关心此事的南京市民一起,准备 远赴云南中缅边界去寻访丽芳,同时看看那些怒江峡谷深处,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求学的孩子们。他们一进怒江峡谷,就立 刻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危险:公路在峡谷中穿行,常有石头哗啦地掉下来。旁边都是悬崖,下面就是不知有多深的怒江。 翻滚的江水就像煮沸的开水,无时无刻都在沸腾、怒吼着。 二、两根艰险索道 在峡谷里艰难行进了两天多,寻访小组终于到达了怒江峡谷深处的福贡县,来到了傈僳族姑娘余丽芳的家乡——福贡 县马吉乡。一下车,他们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对横跨200多米江面的钢索,悬挂在两岸的陡壁悬崖上,下面是波涛汹 涌的江水,每根钢索都是一头高一头低,当地人就利用这坡度滑向对岸。只有亲身站到怒江边的峡谷上看到这溜索,你才明白 什么是溜索,什么是命悬一线过溜索。如此过江简直就是一场生死游戏! 丽芳家就住在怒江对岸。若要从此过江,最快的办法就是眼前的溜索。马吉乡沿江16公里多,江面上除了像这样的 21对钢索外,目前只有3座简易的人马便桥,因当地水多桥少,悲剧难免会发生。三个月前,一位村民就被山洪夺去了生命 :河水涨至桥面,他一脚踩空摔下桥就再也没回返。在附近的村庄里,大家见到了照片中13岁的小女孩哪学花,她刚打完猪 草回来,正准备给妹妹做饭。其母为给孩子们筹集学费,三天前就上山采草药去了。说起爸爸的遇难,小学花泪流满面:爸爸 常对我说要好好读书。我一定要牢记爸爸的话,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正是如此信念,当地的孩子和大人一样,每天溜索去上学。为了解孩子们溜索的真实感受,也为了尽快找到余丽芳, 在几位傈僳族村民的指导和鼓励下,大家鼓足勇气,一个个经过短暂而漫长的10秒钟,先后从溜索上滑了过去。那滑轮和钢 索因摩擦而啸叫,溅起一些钢屑一样的东西,扑到王小蓓脸上,令她害怕;而戴玲燕则在滑轮高速运转和钢索摩擦的状态下, 内心的恐惧一下升到了极点,觉得随时会被震裂脱落掉下去,只盼快到对岸;余平被溜索震动得连摄像机都拿不住,就象人都 要被震下去了一样。 村民们说:他们以前使用的是用竹子编制的蔑索,很不结实,弄不好就会索断坠江,连尸体都找不到。现在政府把蔑 索换成了钢索,断索的可能性很小了,但危险仍是存在:一根钢绳,一个滑轮,几秒钟。若是在这几秒钟里,你的手放得不对 ,腿伸得不直,有可能就碰到钢索上,轻则受伤,重则没命。如此一条求学路,从小就生活在此的余丽芳每天都要经过,怪不 得远在南京的熊捷如此担心其安全。那已上高中的她如今在哪儿?每天和危险相伴的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到达福贡县马吉乡的第二天,寻访小组一行终于找到傈僳族姑娘余丽芳。还有三天就要开学了,她此时正准备过江, 打算用假期的最后几天,到江那边帮独居的奶奶洗点衣服。丽芳溜索过江时,滑轮与钢索摩擦发出的刺耳叫声让大家再次胆颤 心惊,可对于从小在怒江边长大的丽芳来说,用这样的方式过江,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从6岁开始,她就天天溜索上学了。 听说大家是从南京不远千里为她而来,而且是受好朋友熊捷的委托,丽芳十分激动,马上拿出熊捷寄来的照片和信。 看到她仔细保存那么厚的一叠信,大家都很感动。 三、六岁女孩溜索 丽芳之所以一直没给熊捷写信,是因为她生病在家休学了一年,而且还搬了家,熊捷写的信她也没收到。为了让两个 久违的女孩重新取得联系,戴玲燕用手机拨通了熊捷的电话,两个女孩第一次听见了彼此的声音,彼此高兴不已。丽芳告诉大 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考上大学:西南大学或云南大学,以后找份好工作。 大家在丽芳家里看她初中毕业时全班同学的合影,照片上除了她以外,其他同学都因经济原因辍学了,同龄的女孩子 几乎都已结婚生子。通过婚嫁改变命运,几乎成了山里女孩的惟一选择,以至有人35岁就做了外婆。电视台人员走之前,把 有些没用过的采访本送给丽芳,丽芳感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大家希望能帮她继续在她决定的路上走下去。 正在大家为当地艰难的交通条件深有感触,考虑应想办法为当地人提供一些帮助时,悬空的溜索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 鲜红身影,越来越清晰地从对岸飞过来。这个身着红衣的傈僳族小女孩名叫余燕恰,是布腊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再过几天就要 开学了,因为作业没完成,只好让妈妈陪着来请教老师。6岁的余燕恰,小小肩膀上每天背负的不仅仅是书包,还有一个6斤 多重的滑轮。她小小的个头与城里三四岁的孩子相仿,她溜索时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而又令人揪心的印象。 燕恰的妈妈说,为了孩子上学,她从燕恰4岁多就开始教她如何溜索,如何应对各种险情。看着记者给自己的崭新文 具,燕恰羞涩的小脸乐开了花。谢过记者,小燕恰背着滑轮来到江边,非常熟练地解开滑轮,然后把自己绑在滑轮上溜了过去 ,可溜到三分之二时,突然停下来了。望着小燕恰在溜索上小小的身影,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原来,考虑到孩子没有能 力控制滑行速度,为了保证安全,这条专为孩子们修建的溜索作了特别设计:减小了坡度。因此,燕恰每次溜到一半便被挂在 了钢索上。上面是蓝天,下边是浑浊的江水和激流险滩,一个悬在半空中钢索上的孩子,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她可能会随时 掉下去失去生命。但她却是那么顽强、倔犟,停下后她一直用那双稚嫩的小手在钢索上交替攀爬继续向前,直至到达对岸。 其实,从小燕恰家朝外望去,就能看见怒江对面的学校,直线距离不过300米,可若不溜索,得绕道走近3个小时 的山路,一天来回需6个小时,而溜索最多只需几分钟。为节省时间,孩子们只能每天把幼小的生命寄托在这根钢索上。这让 此处老师最为担心,特别是刮风下雨天,老师们总会一大早就在钢索旁眼巴巴地守望着,每天都会数孩子有没有到齐。 过溜索、走山路,在艰苦的条件下,丽芳和怒江边的孩子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读书梦。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梦并 不一定都能实现,但他们都曾经或正在为之努力。为了孩子们的这个梦想,大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能帮孩子们修一 座桥?可在怒江上造一座钢制的人行桥,至少需要三、四十万,这钱从何来? 四、众人爱心奉献 回到南京后,王小蓓、戴玲燕她们把去云南寻访余丽芳的所见所闻,制作成了一个系列节目,把怒江边孩子们溜索求 学的故事介绍给南京市民,同时发出倡议:希望人们付出爱心,共同为远方的孩子们架起一座真正的桥。节目播出后,引起极 大反响。小燕恰和那些孩子们溜索的情景,那种不屈不挠、乐观、抗争的人生态度,给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及广大观众极大震 撼,同时也让南京的孩子们深受教育。 看了该电视节目后,孩子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我们每天可以坐车或骑自行车上学,他们上学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溜一 道钢索,他们很了不起。有人说:我在家很少做家务,那个姐姐非常辛苦,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两个妹妹,我要向她学 习。也有人说:我要卖废品捐钱给他们,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和我一起来帮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很多家长也给电 视台打电话、发短信说:这是一个对城市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好题材。 很快,在古都南京,一个为怒江孩子造桥的捐款高潮出现了,市民们踊跃捐款。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栏目 还与全国25家电视台和平面媒体取得了联系,一场爱心造桥活动从南京迅速向江苏省及全国更多的城市传播开来。一笔笔捐 款像潮水一样涌进了设在南京公证处的账户上,越来越多:个人有捐十块到几百块的。一市民说: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 大家共同来关注此事,我相信这桥很快就能建起来。一个约40多岁的阿姨拒绝采访,放下钱就走。一些企业一捐数万元:上 海有家企业捐了5万多,南京一家企业捐了10万块,都没对电视台说想做什么宣传或怎么样。仅一个多月,就募集到了14 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原定预算架桥的数额,现在建四座桥都够了。 看到这一切,当初给电视台打求助电话的熊捷非常高兴,她没想到,自己对余丽芳及怒江孩子们的担心,此时引起了 全国无数好心人关注。她非常希望这座桥早日建成,恨不得现在就能建好;她也希望:若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那带去 的也许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希望。 2007年10月12日,在南京市民和全国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下,第一座爱心桥在怒江布腊村小学旁奠基了。现场 上的余燕恰非常开心。对此,南京市的蒋宏坤市长感慨道:这个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我为南京女学生熊捷的事迹感到骄傲, 也为我们南京市市民的爱心行动感到骄傲。爱心是没有时空边界的,它是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 动力源泉,南京作为“博爱之都”,这个故事展现了我们南京人民的真诚爱心,展示了我们这座城市现代文明的风采,这些精 神力量必将能更好地凝聚、激励我们全市人民,为建设充满活力、和谐的新南京而奋斗。 南京市在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中,发起“博爱南京行动”,募集资金4亿多元,为10多万困难群众提供各 类补助,建立志愿者服务站46个,志愿者服务基地184个,志愿者服务队426个,注册志愿者44万人。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通讯: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讲述》栏目 翁德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