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财政的钱也可进市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01:17 金羊网-新快报
■主持人新快报记者 苏少鑫 ●话题事由:上缴余钱被批“绩效不好”。“这样的预算管理分明是逼着你乱花钱嘛,不花完,你就是蠢才!”在前天的小组讨论上,代表“痛批”10年不变的“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 财政绩效评估恐被误解 苏少鑫(以下简称“苏”):财政审查“只问花钱不看效果”,这样的财政审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怎么看待代表所说的这种现象? 王则楚(以下简称“王”):财政审查制度原来只是为防止乱花钱而设定的,也就是不许在预算范围外列项开支,但预算赶不上变化、计划赶不上市场,如果我们死抱着“预算”来管理,死按照计划来考核,就会成为“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 事实上,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估不是这样的。财政绩效不好是指你那些多余的钱,没有及时报告或上缴,使资金沉淀,而绩效不好。至于你办了事、办好了事,又少花了钱,是你的政绩,跟资金绩效是两码事。 羽戈(以下简称“羽”):造成此问题的以下几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考核标准过于僵硬,数据化取代了人性化;执行者和审核者过于注重钱,其实质却是不把钱当回事,已经沉淀为一种社会心理——反正是老百姓的钱、国家的钱,不必节省,花到预算限额,心里才踏实;对下级行政机关的不信任,认为他们节约国孥,多半是偷工减料,没把事情办好——如此诛心,谁还敢“上缴余钱”?由此而论,这背后潜藏着一个行政体制和官僚传统风气的导向问题。 信力建(以下简称“信”):在西方,资金是按项目使用的,不存在是否跨年度的问题。现在的钱是政府在花,政府在管。本来财政应该交由人大管理,就像一个单位中出纳会计要分开。 让民众参与财政考核 苏:我们假设一下,对于官员而言,他可能只在乎财政拨款有没有花完,特别是有没有违规。而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可能最关注的是这些钱有没有花在刀刃上,有没有让自己得到实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否应该是现行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王:虽然财政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估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它必须能让一般老百姓看得懂,让他们知道他们缴纳的税费都是怎么花的。如大部分市政项目的维修都放在年底,老百姓就会有“你突击花钱”的印象。 信:这是常识问题。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是最有质量的,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是最无效益的。而财政管理也是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制度的原因之一。人大要精简,要提高代表素质,要专业化。 羽:是的。这就像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思想的转变一样,我们的考核,需要从天空(文件)走向大地(实地),从数据走向问题,从政策走向人心。若有可能,不妨向法院的陪审团制度学习,某些专业性较低的项目,成立一个公民考评小组。 敢于割掉“计划”腐肉 苏:有代表提到,广东改革开放30年了,还不能说计划经济完全远离。有些东西还在隐隐约约地影响和制约着广东发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羽:其实,当经济完全受市场主导,并非一件大好事。计划好了,可与市场相得益彰。但改革开放30年,广东依然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这里的“计划”仍有恶劣的成分,譬如一块正在成长的骨头,生病所遗留的腐肉尚未完全脱除。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当剔肉者?政府,还是市场? 王:不要说完全远离计划经济,就是要素市场都没完全开放,金融、土地、矿产都未实行市场经济。因此,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估只有在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条件下,才科学、才有意义。在政府垄断金融市场的条件下,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估就只剩下管理了。广东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开放金融市场,让财政的钱也进入市场,可以抵押贷款、可以存贷差有利息等,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估才有意义。 信:还有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广东的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从人员、思想构成,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构成等,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式的作风,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不放手给社会自治,包括行业、社区和学校自治。二是官吏不分,政务和事务混为一谈。三是科层太多,分工太细。一个局有十多个副局,还有处长科长……官多兵少,实事却无人负责。四是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挂钩,不利于政府行政。一个行政部门下面有几十个事业单位,内部事务多,人员难以控制,所谓“政令出不了中南海”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