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涨”中的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0:01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刘爽

  2007年,在房价、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政府正努力着手解决以往改革带来的成本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方面的支出,承担起政府对于民众的福利责任。

  在评选年度最热词汇时,不少媒体不约而同地将这个桂冠给予了“涨”这个字。它最能代表2007年的特质:GDP大涨,房价也大涨;股票大涨,利率也大涨;肉价大涨,油价也大涨。在一片“涨”声中,多项保障民生及宏观调控的举措出台。

  “牛”气冲天

  2007年,在办公室里,最热的话题还是股票和基金。

  上证综合指数从年初的不到3000点,在十七大开幕的次日摸高到6124点,可谓“牛”气冲天。随着股指不断走高,人们的投资意识空前高涨,股票账户和基金账户急剧增加,炒股、炒基金成为2007年的全民运动。

  一片喧嚣中,公务员不安心办公,教授不好好讲课,大批菜鸟涌入股市。媒体树立了一个个致富榜样:有些人赚够了一生的钱,他们可以提前退休了。理财杂志宣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专家们在激烈地争论着中国股市是否存在牛市泡沫,以及泡沫有多大。可心急的股民和基民顾不了这么多,“跑不赢刘翔,但你不能跑不赢CPI”。在一个个股市暴富神话的鼓舞下,相当多股民坚信自己将会只赚不赔,他们不但是“赶着牛跑”,甚至恨不得像那位在华尔街照相的中国游客那样骑到牛背上,揪着牛头跑。

  股市的零和游戏特征注定了赢家为极少数人,绝大部分人最后会两手空空。有关权威媒体所做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如此火暴的牛市行情下,还有约70%的股民没有赚到钱。考虑到许多人把自己用于养老、看病的钱也投入股市了,政府和民众都在担心:股市一旦崩盘,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涨”声中的回归

  2007年的年底,北京一家电视媒体所做的一个调查节目让不少人感慨万千。在这个“百万搜房记”的节目中,记者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你用100万元,已经无法在北京市区买到两居室的商品房了,如果你还不死心,可以考虑到远离市区的大兴、通州等郊区县区试一试,在那里,100万元还是可以买个像样的商品房。

  2007年,房子的价格跑得一点不比股票慢,像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不少楼盘的价格在一年之内翻了番。更让人忧虑的是,房价暴涨的趋势从原来的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面对疯涨的楼价,怀有买房梦想的人陷入了焦虑。

  2007年“两会”期间,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一再表态:“控制房价,我的底气是很足的。”数月后,广东省统计局公布报告称:广州市2007年上半年商品房价格增长25.8%。事实告诉人们:在广州房价问题上,市长被市场“将了一军”。受访者在接受相关调查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缺乏调控的积极性、开发商过于暴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这三方面因素,是房价过高的主要原因。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明显加大。同样在这个年末,随着媒体“广州楼盘打折促销”、“深圳房市遭遇寒冬”这样的报道出现,专家、公众、媒体纷纷猜测房价上涨是否真的出现拐点,有房者以及无房者均在街头巷尾讨论不休,房价拐点成为岁末最重要的话题。

  在目前的房价下,对一部分老百姓来说,省吃俭用一辈子还是买不起住房。在中国经历了10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人们认识到:靠市场化不能完全解决国民的住房问题,政府终于又重拾一度被丢弃的住房保障责任。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按照时间表,2007年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10年年底,全国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都将纳入廉租房制度的保障范围。于是,在这个秋冬季节,各地政府纷纷制定自己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供给计划陆续推出。

  那些在公众视野中形象不佳的房地产商们大概没有想到,正是他们的疯狂,导致房价失控,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好另辟蹊径,开始重新全面梳理房地产调控政策,从笼统的调控到按照属性明确划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房地产调控的新逻辑正日趋明朗。

  住房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2007年是中国住房制度的变革年,是10年市场化改革之后住房保障制度的回归年。

  这个时候,人们想起了任志强。正是这个饱受非议的开发商,很早就告诫人们:不要把解决住房问题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因为那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开发商可以只给富人盖房子。这一言论,在当时曾引起众怒。

  “CPI”进入民众视野

  在2007年以前,老百姓只知道GDP,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个CPI。这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绝对是个只有圈内人士才关注的专业名词。但因为猪年之中猪肉价格的一路飞奔,并引发食品价格的连锁反应,CPI成为2007年普及率最高的词汇。

  从2007年3月起,每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CPI等统计数据的日子,媒体和公众都万分关注,CPI的涨跌,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百姓会算计自己的腰包又瘪了多少,股市会否因此波动,央行会否据此决定加息。

  从2007年8月起,CPI每月涨幅连续超过6%,11月更是高达6.9%,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中国正进入通胀上升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在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公众对猪肉、食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显然是不一样的,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2007年11月10日,数千名低收入者为了抢购每桶优惠11.5元的食用油,涌入重庆一座家乐福超市,结果发生踩踏惨剧,3人死亡,31人受伤。

  对于居高不下的CPI指数,有关部门和一些专家一直强调,当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在供需杠杆的调节影响下,涨价趋势必然会走到拐点。

  “涨”声中的民生脉搏

  2007年,在房价、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政府正努力着手解决以往改革带来的成本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方面的支出,承担起政府对于民众的福利责任。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一年来影响民生的大事,从这些民生变化,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民生发展的脉搏。

  2007年,中国1.5亿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终于“实至名归”。受此政策影响,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普遍减轻。与此同时,政府还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并增加财政拨款140多亿元完善国家助学体系,部分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题。 2007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亿多城镇居民将因此受惠。这一制度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在此之前,我国曾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2007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已有近3000万农民被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次提速。

  2007年,我国开始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显然,经过近30年的市场化变革,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成本分担和补偿利益受损群体问题在社会矛盾中日益突出。引人瞩目的是,“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