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快乐过寒假快乐学英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09:56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张汇 齐欣;实习记者:刘静) “我想上个英语培训班”这个愿望在我们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时呼声最高。寒假伊始,1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们在本报牵线搭桥下,与唐山市英孚英语学校和唐山市新纽约英语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英语快乐时光。这样在本报活动中,共有40多名孩子圆了梦想。 ■我们都有了英文名 1月21日下午,来自安徽的王宏博、王宏硕兄弟、来自河南的黄甜甜、朱玉灵、蒋子璇、来自四川的彭毅等孩子组成了10人的小组,参加英孚英语学校的ReadingClub(阅读俱乐部)。 英孚英语学校的外教安德鲁一进门,孩子们就兴奋起来,“我还是第一次跟外国人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呢。”黄甜甜说。随后课程便在一个数字游戏中开场了。老师让孩子们从一块粘满1-30数字的小黑板上任意摘下卡片,并用英语大声读出。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掌握了不少单词,最让他们高兴的是每人都有了英文名字。 南新道小学四年级的尤田笑嘻嘻地告诉记者:“我叫Tom,和《猫和老鼠》里的猫一个名。”朱灵玉叫Maria(莫瑞娅),黄甜甜叫Merry(玛丽)。 安德鲁欢迎孩子们每周三都到学校来参加阅读俱乐部课程,而且是免费的。 ■我的发音规范了 昨日上午,来自河南的两兄弟朱玉臣和朱帅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新纽约英语学校,和其他6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汇合,参加特为“冬日送暖”活动开设的为期4天的寒假音标班。 朱爷爷告诉记者:“我的两个孙子英语成绩不好。家里人都不会英语,就盼着能上个培训班加强加强,可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啊。”小哥俩也很高兴:“班里的同学们都上培训班,这次我们也有机会了。” 由于课程是从abc的读音开始,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边读边和老师做手势。庞敬娜老师每节课下来都会检查一下孩子们的接受情况。一上午的课下来,上二年级的朱玉臣兴奋地说:“你知道音标“a∶”怎么读吗?就是‘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声音’。”边说边比划。一直等在门外的朱爷爷看着孙子的反应,跟记者商量,“如果学习效果好,我们可不可以上个长期班?”学校的胡广山校长表示,学得好我们还可以提供给孩子们上长期班的机会。 记者手记:多一份爱就多一个快乐的孩子 寒冷的黄昏,张刚家5瓦的灯泡照不亮8平方米的小屋,这个10岁的男孩穿着露着棉絮的大鞋,不好意思地向后退了一小步。当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泡油条摆上饭桌时,翟苛杰姐弟俩吃得狼吞虎咽,记者震惊于这是他们日常的主食…… 当我们在北方最寒冷的季节一次次走进高楼背后的人家,目睹这些农民工家庭的生存现状时,眼前赖以取暖的就只有一盏小小的煤炉,他们的生活设施简陋到只有一张大床,他们的饭桌上可能只有面条和咸菜……一件过年穿的漂亮新衣服、一个崭新的书包、一双可脚的运动鞋都会成为埋在这些孩子们心里的梦想。 这些微小的愿望让人心里酸酸的。就在城市孩子无法想像的艰苦条件下,农民工的子女一样怀有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 就在2008年春节临近时,本报发起《冬日送暖——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一个个孩子艰苦中努力成长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少年家贫、胸怀国事家事的王宏博,身有残疾努力学习的常荣,为妈妈要一件新衣服的闫丽颖,怀有音乐梦想的校园小百灵郭晓钰……他们的经历让冬日的凤凰城涌动起了一股关爱的暖流。 当张刚穿上崭新的运动鞋时,不断问身边的小朋友好不好看。翟苛杰、翟伟杰穿上新衣服,他们笑逐颜开,那么知足,那么开心……此情此景,让每一个亲历者无不跟着辛酸地微笑…… 短短7日,40多个孩子的梦想得以实现,也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一场纯民间的援助行动。捐助者中有企业家,但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可能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富裕。“我们不留下姓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过年买把糖,穿件新衣裳。”“希望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人们真情的话语表达着对这些孩子的关爱,同时也充满了对孩子们无限的期许。 也许,微薄的帮助不能改变农民工子女全部的世界,但多一盏关爱的灯光,就少一些他们生活中的黑暗。多一份关爱,就能圆一个梦想,也就多一个快乐的孩子。 (本报记者:张汇) 不支持Flash
|